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坛经》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
经》付嘱品中在提及中道一词时说: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这里《坛经》通过举一些实例来说明中道的含义,强调两个表面对立的概念有相因的关系,不能将它们绝对地对立起来。

    中道观念常常与不二观念联系在一起。所谓不二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不能执著于对立的两端。中道观念与不二观念在不少场合的含义是相同的。如《坛经》宣诏品中说: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违,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这里说的无二也就是不二。引文中未提中道一词,但却表明了中道的思想。

    《坛经》中这类例子还有一些,如《坛经》在般若品中说: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坛经》机缘晶中说: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这里谈到了佛教中涉及中道的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即既不能执著于假有事物的相,也不能执著于绝对的空无。这种离有离无的观念是佛教中道思想中的关键或最为强调的内容。

    佛性及顿悟成佛观念是禅宗里南宗特别强调的,也是《坛经》中明确论及的。关于佛性《坛经》行由品中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由此可知,在《坛经》作者看来,无论是愚人还是智人,都有佛性,只是有的人处于迷妄之中,有的人处在觉悟中,因此有愚人和智人的差别。在《坛经》中,佛性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一种本性。所谓成佛也就是消除迷妄,认识人的清净本性,也就是达到觉悟。在如何悟的问题上,禅宗里后来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有所谓顿悟和渐悟之争。南宗主站顿悟,北宗主张渐悟。《坛经》实际上倾向于顿悟,认为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清净本性,即可在一刹那的时间内觉悟。《坛经》般若品中说: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坛经》般若品中还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也就是说,人获得觉悟,只在一念之间,只在前念和后念的一刹那间,这就是顿悟。

    二谛是佛教中的重要观念。《坛经》中没有直接提到二谛一词,但却有这方面的思想。可以举出一些例子:

    《坛经》机缘品中说: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度。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听吾倡曰: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这里说的为凡夫说、譬喻言词、强言说等实际就是俗谛,而唯一佛乘、一乘是实等涉及的是真谛。

    《坛经》般若品中说: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身不有。这里也涉及了二谛观念,文中实际将各种表现为佛典的文字都视为皆因人置,实际也就是方便手法或俗谛,而文中说的一切万法,本身不有表述的实际是真谛。佛法在世间是禅宗大力弘扬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国广泛流传与《坛经》的强调有直接关系。《坛经》般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坛经》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