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偶得
自具足的芸芸众生在世间差别相上,仍会表现出小根与大智的不同呢?《坛经》中指出,这种差别关键在于众生对于佛法信仰的深浅不同,所以就会表现出迷悟程度的不同。小根人的般若智与大智人的般若智更无差别,但由于小根人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迷心外见,修行笕佛之故,这种执着于内外境之分、于心外笕佛求法,是徒劳无功的。大智之人不假外修,而是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能够于自心常起正见、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坛经.般若品》),所以大智之人弃外修而求内证,并且于内心悟见自性三身佛,从而证得圆满菩提。
在《坛经.般若品》里,六祖还提出对待经典的态度问题,指出一切经典本无大小二乘之别,都是出自于佛,而且一切经皆因人置,是佛陀针对众生不同的烦恼尘劳而开宣的不同的对治法门,进而提出了弘扬佛法的应机设教原则。
关于无相忏悔
在佛教教义里,忏悔是一种专门以去罪消业为目的的宗教仪式。忏是梵文Ksama(忏摩)的音译;悔是它的意译。有罪方可忏,有过才可悔。不过相对于有相的罪业和过错,《坛经》里的无相忏悔可以说是六祖开创的一种教外别传,同时又是南宗禅修证实践的又一个侧重点。
忏悔作为佛教度化众生的重要法门之一,《坛经》里更是将这种无相忏悔法门当作一种固定的宗教形式而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坛经》是将宗教信仰道德化,将世俗道德宗教信仰化,它总结的是一种标准的道德化佛教。[《中国禅宗通史》,P188-P189]
并非结语
《坛经》自问世以来,受持者众多,流传地域也极广,虽然在流通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增删,版本也有好几个,但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可以说在《坛经》流传于世的一千多年以来,这部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典对中国的教界、学界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及凝聚力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人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有很多人把《坛经》看作佛教中国化最终完成的标志并不过分。毕竟,这部中国人根据自己的修证体验总结出来的经典,以其所蕴含的巨大的思想价值和切实可行的宗教实践,鼓舞着人们向着佛地而跨出更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