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坛经》的基本思想和禅学意义
庄子从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们由于受外物的制约(有待)而失去自由;所以人们应当超越一切外物和自我的牵累、干扰,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的宁静与自由。这样,既生活于这一矛盾纷然的现实世界,又可获得无待、逍遥的自由。庄子所说的无待,要求人们任其自然,与万物混为一体,乃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主张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惠能则认为成佛应当念念不住、于念而离念,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两者意趣相似。

    在道家思想对惠能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僧肇起过重要作用。僧肇是较早着手印度佛学中国化的高僧,他曾有效地使般若学与玄学融为一体。僧肇学术活动的时期,玄学理论已发展成熟,由王弼的老学时代进到郭象的庄学时代。当时玄学的这一重大变化,对僧肇颇有影响。僧肇《涅槃无名论》在引《维摩经》不离烦恼而得涅檠一语后,说: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即有无齐观,齐观即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在《注维摩经问疾品》中又说:齐天地为一旨而不乖其实,镜群有以玄通而物我俱一。物我俱一,故智无照功;不乖其实,故物物自周。这两段话表达的思想,源于《庄子齐物论》。僧肇将庄子齐物我、一有无的思想应用于佛教修养,以为由此即可达到涅架境界。

    由于僧肇从其师罗什处主要接受《维摩经》的思想,所以他在会通《维摩》与《庄子》时强调认为,上述修养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完成,涅架必须在烦恼尘世里证得《肇论不真空论》说:

    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者,以其即

    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故经云:甚奇,世尊!不

    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然则

    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这一思想虽然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它反映了僧肇将佛教般若学与玄学结合的一大成就,成为禅宗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惠能十分重视《维摩经》,《坛经》多次引用该经文句,显然与他受僧肇思想影响有关。

    第四,强调主体的能动性,重新肯定人的地位

    佛教传人中国的数百年内,印度佛菩萨始终是教徒们狂热膜拜的对象。但在惠能看来,佛只是这一字的义即觉悟,归依佛也就是认识自心自性。惠能在授无相三归依戒时说: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著;以无爱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又说: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众生归依的佛、法、僧三宝,其实都在自己身心之中,而非身心之外。他还有意曲解佛经,说:经中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处。归依佛不是归依他佛,而是归依自性。在他看来,所谓三身佛也都在众生身心之中。他说:于白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白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白色身,归依当来圆满报身佛。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三身如来,不见白色身中三身佛。惠能认为,心性相通、自心佛性,所以能识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一思想在《坛经》中以本觉说予以表示。所谓本觉,即众生本来觉悟、本来是佛。惠能说,自心地上有本性如来,它放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门清净。又说,众生所以能自身自性自度,是因为自色身中自有本觉性、自有法性三身佛。

    王维在《碑铭》中叙述惠能的基本思想时说:

    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大身过于十方,本觉超越

    三世。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即凡成圣。

    举足举手,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心性。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坛经》的基本思想和禅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