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基本思想和禅学意义
并非割裂,而是一个整体。按惠能所说,无念是宗旨,无相是本体,无住是根本,三者同等重要。但实际上,从顿悟教法的角度看,无念在其中占有特殊位置。惠能说:悟无念法者,方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地位(《坛经》)。无念对顿悟学说的确立和修行方法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顿悟是以世人念的存在为起点,又以真如起用的无念为关键而实现的;同时,无念提示一种直觉的内省,打通了神秘顿悟的大门。无念的提倡,开拓了一条在日常生活中悟道成佛的新路,抛弃了达摩所立的冥想枯坐禅定修行,并日益表现出它的生命力。
次述无相为体。
无相,指于相而离相。惠能认为,世人对于声色诸相容易产生执著,神秀等人教人看心、看净、离念,实际上也是一种执著。离相,则虽身处世间,为声色诸相所包围,却不予计较、执著。无相的落脚点在于反身内省,自悟性体清净,当下脱离烦恼。
再述无住为本。
无住,是与无念相联系的另一概念。《坛经》载惠能语:为人本性,念念不住,这里说的本性,虽有世俗本性和真如佛性二义,但重点指世俗本性。意为人的世俗本性念念不注迁流不止;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于别处受生,人就不再存活,转入新的轮回过程。同时,世间诸法也生灭无常、迁流不息、念念不祝所以,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众生应当顺应本性,由无住而达无缚,自然无碍,随心任运。住,即着;无住,即无所执著。
无相、无住,这两个概念分别出自《金刚经》和《维摩经》,惠能将它们运用于禅法,是要展开般若的无为之运,无碍之悲,使成佛的高深理论演化成普通民众的广泛实践,以弘济众生,大庇三有(《能禅师碑铭》)。他又以此自力、无为的修行方式,反对传统佛教七宝布施,等恒河沙;亿劫修行,尽大地墨的做法,使成佛的道路直捷而易行。故王维在所撰《碑铭》中,关于无相、无住的意义,有如下的记述:圣人达观,与佛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不着三界,徒劳八风,以滋利智,遂与宗通。惠能从般若学的立场指出,无相并非指灭相而无,而是要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由此可知无心舍有,何处依空。而要达到无相、无住的认识,则是以利智即重视般若之智为前提的。
概而言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无学说,是以重视般若之智为前提,开示一种全新的修行理论和方法,提倡直觉能力的自然发挥,简化修行成佛的顺序、步骤,以般若之智悟见自心佛性,顿人佛地。它们是围绕着顿悟而展开的修行方法。
第五,提倡顿悟菩提的顿教法门。
《坛经》一再声称,惠能的禅法是顿教、顿法、顿教法门,这表明,所有上述思想理论,是终都要落实到顿悟上,为顿悟菩提、顿见佛性服务。
从顿悟说的历史发展看,它虽非惠能首创,但惠能是把顿悟作为解脱和成佛的根本思想和方法的第一人。他发展达摩禅以自觉圣智、证悟性净之理为中心的禅学观念,强调自心的觉悟,并把自心的迷悟看做能否成佛的惟一标准。在敦博本《坛经》中,有关顿悟的提法很多。如: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今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迷来经累劫,悟即刹那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即烦恼是菩提。一悟即至佛地。他认为,人们无须经历长期的修习,只要刹那间领悟自心等同佛性、自心即是佛性,便是成佛之时。
惠能的顿悟菩提说,开辟了一条简捷的成佛道路,在佛教史上的价值非同一般。
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