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基本思想和禅学意义
《坛经》的基本思想和禅学意义
潘桂明
《坛经》是佛教禅宗的基本经典,它记载了禅宗实际创立者惠能(又作慧能)的主要禅法思想。历史上的禅宗,虽说与达摩禅有思想上的某种联系,在法统上也有血脉之情,但其思想原则和实践方式是由惠能奠定的。惠能禅宗与传统意义上的禅法,以及南北朝各家禅学有重大区别,它是中国人以自己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起来的。从达摩到弘忍,这五代法裔相传的过程,可以看做禅宗的预备阶段,也可称为禅宗的先驱。惠能时代,禅僧长期的定居聚徒,使寺院经济得到壮大,为宗派的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经过几代人的开发,禅的传播区域不断扩大,影响及于大江南北;在东山法门弘传的基础上,禅宗学说受到僧俗人士的广泛支持。安史之乱后,惠能禅系势力迅速发展,取代北宗地位,成为禅门主流,故后世论禅,往往把南宗直接等同于惠能禅宗。
如同对儒家学说的研究不能离开《论语》一样,对佛教思想的研究也不能绕过《坛经》。近2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坛经》的研究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并正在向纵深发展,十分可喜。本文试就《坛经》的几个基本问题提出自己看法,以求教于有关专家。
一、《坛经》的基本思想
惠能的禅法思想,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重要问题。若以敦博本《坛经》为基础,结合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以及《曹溪大师别传》等历史文献,大致可以对惠能的基本思想作出综合判断。
惠能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依据禅者主观心理状态,对禅作出全新的解释。
在古代印度,不仅大小乘各派佛教,而且,就连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都很注重禅的宗教修养方法。在惠能禅宗成立之前,中国佛教也普遍重视禅法修习;包括达摩禅在内,所有禅法都没有脱离传统意义的禅定,未能摆脱印度坐禅冥想的影响。东山法门虽有若干创新,但在实践中仍坚持净心、念佛、坐禅。《传法宝记》说,道信教导弟子努力勤坐,坐为根本;又说弘忍昼则混迹驱给,夜便坐摄至晓。惠能作为禅宗的创始人,则从原则上否认传统意义的禅定。他完全依据禅者主观的心理状态,对禅作出全新的解释,说: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
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
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禅内定,
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敦博
本《坛经》,下同)这一解释,极大地开拓了禅的范围,成为禅学史上的重要转折。这也是惠能禅与神秀禅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神秀北宗依循楞伽师传统禅学,强调禅定修习的重要性,明解趣人禅境方便。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趺宴默;舌拄上腭,心住一境(《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他们把这种禅定视为启发智慧的必由之路。惠能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他说: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倒。即有数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坛经》)。在他看来,禅并非教人看心看净;禅的关键是内心体悟,故不应拘泥于外在功夫和形式,只须任运自在。他进而认为,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坐禅不仅不能得悟,而且妨碍觉悟。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也有类似记载,说:至于定无所入,慧无所依;七宝布施等恒河沙,亿劫修行尽大地墨,不如无为之运,无碍之慈(见《全唐丈》卷327)。所谓定无所入,包含着对传统意义禅定的改造,将禅扩大到行、注坐、卧的一切方面,乃至达到无为之运。
惠能上述思想,其渊源在《维摩经》。《维摩经》作为大乘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