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版本及内容流变
,可是,既然古本文繁,为什么敦煌本仅仅剩下一万两千字呢?
我们对其经文研究之后就会发现,敦煌本是经过神会一派加工之后的一种版本,其中多处加添了这样的文字:
刺史遂令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
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
不受坛经,非我宗旨。如今得了,递代流行,
得遇坛经者,如见吾亲授。
持此经以为禀承,于今不绝。
本来系传授禅宗心法的坛经,在这里却被当成了因传宗而说!可见,此敦煌抄本,是被神会一派当作了南宗传宗的信物。也就是相当于现在传法的法卷。
既然是信物,当然字数越少越好,越能体现传宗内容越好。于是,他们在内容中作了特意的加工在大量精简的同时,增添了一些传宗的文字。同时,连经名也进行了一番精心的修饰加上了南宗顿教等等。在以后递代传抄的过程中,人人都有可能随意舍弃自己认为不重要的内容,抄本坛经越来越薄据日本学者字井伯寿研究,敦煌本手写《坛经》,是唐末、宋初(公元960年前后)的遗物。所以,现在的手抄本与原始的古本相差了二百多年时间,就渐渐缩减成了这般模样。
从内容到标题各个方面分析,第三种版本称契嵩本以及第四种本子宗宝本,与敦煌本、惠昕本,分属两个不同的流传体系。
契嵩本的书名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宗宝本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两个版本都有法宝二字。
法是万事万物内在的理体或法则。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规律、法则。同样,万事万物本身,就是法理的示现、体现。释迦牟尼,就是因为通达了诸法的实相法理,所以达到觉悟,成了佛。佛智慧就是因为是与万事万物的法则、理体是相应的,所以无边无际,圆融无碍,通达一切。因此,佛经所阐释的教理,并不神秘、也不玄奥,就是宇宙人生、万事万物存在、发展的规律和法则。
法,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它并不因佛的发现而光辉,也不因无人认识而湮灭。法本如如,法尔如是!因此,在佛、法、僧三宝中,法处于中心位置,法更为重要。正是因为如此,《坛经》虽非佛说,因其正确阐释了宇宙人生的法理,所以也是法宝。
由此我们知道了法宝二字对于佛教说来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佛法僧三宝中处于核心位置。然而,敦煌本的经题多达三十余字,且经过了精心修改,极力想提高《坛经》的份量,却偏偏没有这两个重要的文字。
这是为什么?惟一的解释是,敦煌本改编时所依据的古本上,根本就没有法宝这两个字!
那么,契嵩本与宗宝本又是依据什么版本改编的呢?
契嵩的改编本完成之后,最早的印本是在北宋仁宗至和三年(公元1056)刊行的。宋吏部侍郎郎简所撰《六祖法宝记叙》一文称:
然六祖之说,余素敬之,患其为俗所增损,而文
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会沙门契嵩作《坛经赞》,因
谓嵩师曰:若能正之,吾为出财,模印以广其传。
更二载,嵩果得曹溪古本校之,勒成三卷,灿然皆六
祖之言,不复谬妄,乃命工镂板,以集其盛事。
郎简原先所见的《坛经》,文字鄙俚繁杂,应该与九十年前,惠昕所见的古本文繁相近。惠昕是以此为基础做了一番精简,而契嵩又得到了一种曹溪古本,依据曹溪古本校改当时的俗本,作了一番文字的补充、修正、润饰,编成了三卷。以此推断,他的版本篇幅,要比惠昕的一卷本大很多,文字多很多。
契嵩的这种三卷版本,是根据曹溪古本勒成的。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