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颂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不可救药。中国古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每天都要懂反盛检讨、改过,就表示是有智慧的人。佛法认为改过是忏除业障,四众佛弟子要真正忏悔,并亲近善知识,把业障排除掉就能见道、证道。反之,有短护短,更添一短。从另一方面说,护短只会显示内心不正,行不直,必定不能进步,也非贤者之举。
7、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众所周知,佛法的根本宗旨要利益众生,把人从人生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修行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常行利益众生的事,不但要利益众生,而且要给予众生最大的利益、最圆满的利益,这样才叫做饶益。佛法认为布施有三种,钱施、法施和无畏施。这三种布施能广种福田,广结善缘,求得人天福报,但是只做布施而不求修过,改正行为和清净内心,并不能彻底解脱烦恼。学佛成道必须修行才能启发智慧,获得解脱。世人布施时,心求果报属于有相的布施: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唯有转有相的布施为无相的功德,才能与佛道相应。
8、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维摩诘经》曰:心净则国土净,何处不道场?所谓直心是道尝直心是净土,皆因内心清净正直,菩提觉悟自然显现,不用辛劳外觅,菩提就在我们的心中,即心即佛,心里有佛,处处都是清净的乐土。只要修心,排除蒙蔽自心所有的污垢,清净菩提自然就能现前,六祖的接法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向外境寻觅攀求,只有增加迷妄执著,徒生贪嗔痴烦恼,不能获证菩提。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心不觉悟即便整天念经、拜佛、坐禅、行善都是徒劳无功。心外求法是向外求玄,自然不能识心见性。因此,明心见性、自悟自度才是成佛的根本途径。
9、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这一句是无相颂的总结,具有劝勉之意。以上这些是修行的方法,我们自己听以及说给别人听,都要依照这一原理、原则来修行,就能自见本性清净,自成佛道。因此,佛并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个人的心中,人人都有清净的佛性,人人都能达到清净佛地。
二、无相颂的现代价值
1、无相颂与人成即佛成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是近代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的核心理念,主张通过净化思想,提升和完善人的品格,人自然就够成佛道。翻开整本《六祖坛经》,六祖始终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个人,解脱的道路不在向外求玄,而在只向心觅,以及自心归依自性、自悟自修自性功德,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尘劳烦恼中完善自己的人格,追寻精神超脱的自信。无相颂强调心平、行直、孝义、报恩、礼让、布施、忍辱、精进等修行方法,是要求人们清净心念,自修本性。同时,无相颂是六祖对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回答,是人成即佛成的蓝本。无相颂是六祖教化弟子的修行方法,它要求人们学佛修行不能空谈口号,而要着重于人生,在现实生活中落实修行,塑造高尚人格,获取精神上的感悟。
无相颂具有重要的特征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格修养,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心平和行直是在生活中把握自己,用自己的心智打开尘世中为物欲、为争斗、为名声利欲、为爱憎好恶而纠织的心结,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就能显现净心净土。恩、义、让、忍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是协调处理人与家庭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方法。做人要有忠诚信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助人为乐,公平正直和良心道德。同时,恩和义是爱心,让和忍是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