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心旁骛,力不足
如人意,疏于管理的耐宝皮鞋也遭遇质量危机,销路受阻。

    1997年的秋天,温州制鞋业的风流人物王成栋出走,耐宝倒闭,以破产告终。

    这一年,正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来袭,中国的金融保卫战虽然取得成功,但温州的轻工制造业依然受到挫伤。当时温州企业主普遍感到,随着内外环境的恶化,竞争日益激烈,产业的利润已经被拉得越来越低,“再也不是之前谁都能赚钱的年代了”。

    耐宝事件更是给温企敲响了警钟。危机面前,康奈、奥康、吉尔达、红蜻蜓选择大力培育自主品牌,经过多年脚踏实地的发展,终修成中国名牌。然而,耐宝的倒闭让霸力鞋业的王跃进深有感触:多年来,霸力与耐宝可谓是“齐头并进”。

    1984年创办鹿城跃进皮鞋厂的王跃进,在1990年将工厂向公司化转变,更名为霸力皮鞋厂。之后,王跃进把重心放在质量上,成为第一个把信誉卡放进鞋子的企业,得到“创新鞋王”的称号。1993年,霸力获得首届“中国鞋王”的美誉。这一阶段的王跃进,扎扎实实,把企业带到了一个高度。

    然而,也许是“鞋王”的称号壮大了霸力的野心。当年,他用7张牛皮造出世界上最大的男式皮鞋,长2.05米。两年后,他又造出了长达2.4米的最大女式皮鞋,并在全国各地展览。

    1994年,王跃进组建浙江霸力成为省皮鞋行业首家集团公司。当时,其他制鞋企业只有一两条生产线在生产,霸力则8条生产线全部开通。王跃进的膨胀之心无以复加。1997年,王成栋的出走并没有让他清醒,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置“老本行”于不顾,转而涉足矿产投资。

    2004年,霸力集团陷入走私风波,王跃进远走澳洲逃避检查。之后风波平息后,又继续其“开矿”之旅。2009年,当全球金融危机再次来袭时,霸力成为又一个“耐宝”,“中国鞋王”轰然垮塌。

    霸力倒下后,康奈的郑秀康回忆起当年的一个细节,1994年郑秀康参观霸力集团,王跃进志得意满,对郑秀康说:“老郑,我成立集团公司,你也去弄一个吧。”今时今日的郑秀康庆幸自己的坚持,他当时回答王跃进说有所顾忌:“我还是先把鞋底做扎实了再说吧。”

    在王跃进盲目扩张走上不归路之时,“远东皮革”的王大同则饱受家族企业“内残”之痛。

    1994年,平阳县昆阳镇,王大同发动家人筹钱,全家共同创办企业“远东皮革”。如众多的温州家族企业一样,当时一家人并没有明确分工,也没有明晰的产权。

    从公司创办开始就埋下的隐患,终于在1998年开始“发作”。于是,王大同宣布新的股份分派方案,家族成员签订《股份协议书》。

    只是,让王大同没有意想到的是,原本以为平息的家庭纷争随着企业的壮大也不断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远东皮革”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从国内走向国外,浙江、广东、香港及越南等地都分布有“远东系”的关联公司,最高年产值曾突破5亿元,资产达到20余亿元。2005年,再次股份分派;2006年,“远东皮革”豪门恩怨恶化,王大同离奇地被自己亲人当做精神病患者送进医院,而远东集团走向分崩离析。

    各种形式的企业管理危机,将部分温州的制造业推向困境甚至陷入陨落,同时也有部分企图打破旧有“温州模式”的企业开始远离实业发展之路。

    在20世纪末,温州的轻工制造企业本身已基本完成了从粗放向品牌的初级蜕变,之后如报喜鸟、庄吉、德力西、正泰等集团化的改变,是在谋求新的出路。然而,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度的制造业结构固守着温州区域产业的主体地位,既难以获得新的突破,又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化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简介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目录 > 第二章 心旁骛,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