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钢筋铁骨
亲历者
宋锡善——时为国民政府军正部直属炮十团士兵
陈海峰——时为江抗情报站副站长
郭宗凯——时为八路军冀鲁边区运河支队东光县大队战士
王 亮——时为八路军山东纵队连级指导员
阎启志——时为军政部直属炮十团二营五连副连长
编导手记
在战争中,对于一个战士来说,武器就是自己的生命。在我看来,任何一个战士对自己的武器都是有感情的。在制作本片的过程中,我发现士兵对武器的一种有意思的情感差异,我试图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美国一位军事专家曾对一位日本军事专家说过:二战期间,如果八路军有跟日军同样的武器装备,三个月内就可以将日军赶回日本。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抗战期间,一个八路军士兵一把土枪、三发子弹,便要奔赴战场,这是需要勇气的,但也是无奈之举。
我们也许看过许多关于八路军赤手空拳缴获鬼子武器的电影。对于小八路郭宗凯来说,他也有电影中八路军战士对一件好武器的渴望,但他获得武器的过程,并没有电影中那么浪漫传奇。为了缴获一把三八大盖,郭宗凯头部负伤、脚筋被打断,排长也因此而牺牲。对于郭宗凯来说,赤手空拳缴获敌人武器的过程,是残酷而血腥的。据了解,由于武器装备太差,八路军战士为了缴获一件武器,往往要以一两个战士的生命为代价。
但对于国民党士兵而言,无论是宋锡善还是阎启志,在他们对武器的表述中,除了战争还是战争。他们并没有像八路军战士那样,能够很直接地表达出对自己武器的那种喜爱。这一点,是我的疑问所在。
剪辑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宋锡善、阎启志等人在讲述“三十二倍十五榴”时,不知不觉都会表现出一种傲气,即使在讲述“三十二倍十五榴”在战争中受挫时,也没有悲伤和气馁。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想煽情的时候不知所措,却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
“三十二倍十五榴”虽然不像倚天剑、屠龙刀那样可以号令天下,但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也算得上是最尖端的武器。武器就是因战争而生,更何况是为了阻止日军入侵而特意制造的“三十二倍十五榴”,只有战争才能彰显它的价值。如果把郭宗凯、王亮和他们自己喜爱的武器,比作恋人之间的情感;宋锡善、阎启志等人与“三十二倍十五榴”,则是父子之情。
恋人的情感,常常表露于言语动作之间;父子之情,并不外露却感情至深。我们常常喜欢讲述追求恋人的经历,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但父亲很少会直接说出对自己子女的深爱之情。当子女非常优秀的时候,父亲对外人讲得最多的,是子女的成功案例。哪怕是在讲到不如意的地方时,那种发自内心的骄傲,依然如旧。
无论上述比喻是否恰当,但我相信,对于一个合格的战士来说,都会对自己的武器充满感情。只是有些情感会表露于外,有些情感则需用心体会!
陇海线上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应付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国民政府展开了一系列国防建设,1934年春,国民政府花费2088万元,向德国莱茵金属厂订购了24门十五公分重榴炮。
根据“1934年德国军火输华数值统计表”显示,当时的国民政府在这一年向德国订购了总价值为3507万元的军火,这也就意味着订购这批重武器的金额约占年总额的近60%。由此可见,国民政府对这批超级大炮非常重视。
由于中国提出炮弹的射程要达到十五公里,所以莱茵金属厂在十五公分重榴炮的基础上,设计使用了三十二倍径炮管,因此这批炮又被称为三十二倍十五公分重榴炮,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