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钢筋铁骨
三十二倍十五榴”。
在20世纪30年代,“三十二倍十五榴”称得上是最新型的现代化武器。它的最大射程为20000米(40里),有效射程为15000米(30里),弹头重100斤,弹头上边有引信,引爆后几乎能够逢坚必摧。
1936年,24门大炮运抵南京,军政部直属炮十团随即成立。对于这批花了大价钱的重武器,蒋介石十分喜爱,各方军政要员们也陆续专程到重炮团参观考察。
1937年8月12日,淞沪会战爆发的前一天,十六门被寄予厚望的“三十二倍十五榴”秘密运往上海。8月14日傍晚,上海虹口一带的枪炮声一直没有停歇,国民政府军政部直属炮十团的士兵宋锡善正站在远离战场的某个角落,观察着前方的一栋大楼,那里是上海日本海军司令部。
大楼里的人正在开会,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的临近,宋锡善和战友们此行的任务就是摧毁这一目标,而他们所依仗的武器,就是“三十二倍十五榴”。
宋锡善回忆炮轰日本海军司令部时的情景说:“在虹口那个方向试射了一下,很准确,马上转移过来了,转移过来以后,五连一起开炮,一次四发,打得极准。”
确认命中目标后,我军一个加强排的步兵立即发起冲锋。此时,日本海军司令部的院墙大门已经被炸开,战士们很顺利地冲了进去,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隐藏在暗堡里的机枪突然打响,最终这一个排的战士全部牺牲。
战争结束后,宋锡善才知道,“三十二倍十五榴”早已威名远扬,战争还没有开始,日军就已经对海军司令部大楼进行了层层加固。而中国军队发射出的炮弹虽然对目标命中甚多,但因为没有燃烧弹,而难以达到毁坏的目的。
被寄予厚望的超级大炮首次征战不仅没有摧毁敌人的工事,反而使一个加强排的战士因此丧命,这让指挥官们大为失望。但这个消息只在部队上层流传,没有对外宣传。宋锡善说:“那个时候,指挥部知道这些情况,也不说,一说的话影响士气。”
这次战役结束后,日军已经知道“三十二倍十五榴”出现在了淞沪战场上,于是开始用海军舰炮火力和空中优势对这些超级大炮进行打击,最终,16门本可以抵近目标瞬间急射的“三十二倍十五榴”却始终未敢向前沿阵地推进,到最后炮十团竟不得不被分割成连、排使用,以两门炮甚至一门炮去完成一些带有游击色彩的任务。
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宋锡善所属的炮十团三营被迫在8日开始撤退。
回忆起撤退时的情景,宋锡善唯一的感觉就是“急”:“撤退时我们大部分都是夜间行动,由无锡到江阴,到江阴后再到南京,在南京也只停了一两天,把营房里的东西收拾了一下,就直接到了武汉。”
三营顺利地撤退了,但团长彭孟缉亲自率领的二营却在撤退中遇到了麻烦。他们撤到方家窑附近的一座公路桥时发现:为了阻止日军追击,先头部队已经在桥上埋了许多地雷,大炮根本无法通过。彭孟缉得知情况后失声痛哭,大声喊道:“中国就只有这一个像样的炮团,怎么办呀?”但为了能够顺利撤退,他最终忍痛下令,将二营的八门大炮推入河中。
因为首次失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三十二倍十五榴”都备受冷落,直到1938年,这些超级大炮才再一次得到证明自己的机会。
1938年3月,因为徐州战事吃紧,参谋总长白崇禧想到了这些被遗忘已久的超级大炮,于是急调四门星夜赶往台儿庄,增强那里的防御力量。也是在3月,宋锡善所属的三营四门大炮由团长彭孟缉亲自率领增援潼关。
对于当时的情景,宋锡善回忆说:“咱们去的时候,敌人正在黄河对面那个风陵渡构筑工事,作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