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靠我太近!
制造出新的血细胞,对皮肤而言也是如此。表层皮肤细胞会不断死去、脱落,一分钟内可达数万,我们家里的绝大部分灰尘就源于此。通过这种方式,新细胞取代了老细胞。几周后,就要去吸尘器里找我的皮肤了。我竟然蜕皮了!我的血液和皮肤已经不是一周前的了,更别提一个月以前的了。
相比血液和皮肤,我们的骨骼却能陪伴我们好几年,不过也不够稳定。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每年人体内都会有十分之一的骨组织分解,被新组织取代。这么说,几年后我就有一副新骨架了。身体的绝大部分都是以这种方式被不断取代的。不过也有些组织是特例,比如软骨,有时候会很麻烦。比如半月板断了,也就只能断着了。另外,神经组织也处于这场分解和重生的游戏之外,也就是说,神经系统的外伤非常危险,修复的可能性很小。和我讲了几十年的课相反,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脑细胞还是会分解的,也就是说,大脑中的某些部分是可以修复的,不过程度还是相当有限。在我们的一生中,大脑的绝大部分会保持原样。总而言之,晚年的我拥有一个与年少时不同的身体。现在那个具体的“我”,与出生时、发育过程中、叛逆期、学生期和退休前等时期的“我”,是不一样的。这个承载着“我”的身体到底是谁的呢?那个如今的、出生后的和32岁生日时的身体,又是谁的?
您可能会说,那个“我”与物质无关,由个性、性格、知识和意识,也就是大脑组成。啊,您说出了那个经典定理,结论是:我还是同一个人、同一个“我”。这与以下事实完美吻合——我们的大脑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刚才提到的那些性格和意识,貌似都可以通过不会发生变化的大脑组织来解释。一块肝能发挥其自身功效,一杯血有着血液的特征,可一块大脑却什么用也没有。大脑的功能,如指挥运动、制造感觉、激起兴趣、创造意识等,都要通过由几百万个神经元组成、散布于大脑各个角落的复杂结构来进行。那些神经元通过复杂的线路把信号传递给对方,从而使信号扩散到更多细胞中,还把多个神经元的“产物”集中到一个细胞里,这儿加点油,那儿刹点车。就这样,一场我们至今都无法掌控的集体游戏产生了,不过我们清楚的是,这场游戏不会一成不变。
那个以大脑为基础来解释“我”并没有发生变化的经典定理,是不正确的。大脑中的线路和神经元之间的几亿个连接,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每次我们学到新知识,不管大小多少,都会产生新的连接。一生中,我们学到的东西无数,不光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观点,还有街角那个面包房的全麦面包贵了五毛钱这样的小事。就信息而言,我们的大脑是根贪心的天线,总在忙着综合已有或新出现的线路中的那些信息。如果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拥有几千本书的图书馆,那么,某个学习过程就可以被看作在一本书的空白处做下的记录。人在一生中会做很多记录,多到新书出现,图书馆得到了扩张。所以说,虽然大脑组织的绝大部分在我们的一生中不会发生变化,不过细胞连接层面的微观结构的变化速度,却跟蜕皮的皮肤有得一比。
所有神经元线路组成了一个无形的整体,我们将其称为意识、个性、性格等,有些人则称之为灵魂。倘若那几千个线路不断发生变化,那么整体意识也会随之改变。把这些都总结起来,能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个以性格和意识为基础的“我”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新的神经元连接中建立起来的日常体验,与微观层面的“我”是相符的,无数微观变化的集合最终导致了整体的改变。
倘若每一滴海水都变了,大海也就不是原来的大海了。同理得出,人的大脑也正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众人会很难接受大脑在变化这个事实吗?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这样的,不过我们还是见证了那些变化,虽然明白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