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艺术有几个渐进的层次。首先是求形貌近似实物;因为不经过这一阶段,画家便不能体会自己和外物之间的关系。修养稍微高些的画家便不会以形似为满足,他还会要求作品能够表达意义,这是第二个层次。若要更进一步,画家更应视其作品为表现某一意义的唯一形式,而非表现普遍意义的寻常形式,这是第三个层次。再进一步,画家还应当注意:某画是在向某人传达某义,而非向所有的人传达某义;是以画家还须懂得如何让这唯一的意义只容会心人赏识——这便是第四个层次了。一旦进入这个层次,一幅绘画便犹如一封私人的信函,写信的人和读信的人都会感悟到彼此之间无上的契合。

    “方凤梧先生作画秉持此理,行医亦然。对于看似同一病征的患者,他从不开相同的药方,总在千方百计诊查出病家如何飮食起居、行止坐息的诸般细节之后,仍不肯轻易施针用药;他总是这样说:“针药方剂如丹朱水墨,须在极微小处留意全局,偶一不愼,反而贻祸深远;一张画画坏了,还可以废弃不顾,拿来糊窗糊壁、覆饭覆盎;但是一场病诊误了,岂不戕贼性命?那就伤天害理了。”

    “从这一点去看,方凤梧先生的绘画艺术倒极有可能是从他对个别病理的体会起步,而发展出前面所说到的四个层次。一幅画的美妙,既不在它如何图眞形似,亦不在它如何寓意存思,而是在它如何显藏露隐,使某个观画的人能独得所悟——一幅卓越的绘画,就像一帖高明的药方,恰好祇能适用于一个需要它的对象。得着那帖药方而痊愈的病家倘若不祇一个,祇能看成是病家的运气、福祉,而不该是医者追求的目的。同样地,一位优秀的画家的任何一幅画,或许祇是为了向某个独特的观画者传递一个知音识趣的召唤,倘若这幅画不只得着一个知音识趣的观者,祇能看成是观画者的获益,而非画家的成就。

    “大约在三十多年前,我曾收到一幅匿名人氏寄赠的绘画。此画无款无识亦无题,且未经装裱。初寓目时,祇觉中的一列竹栽十分突兀,各株姿影竟一模一样,浑似方凤梧先生所擅绘之孤竹,不过是衍一株为一行。这刻意为之的笔墨非徒衬景而已,更在示告:画这幅画的人是要藉由我/对方公绘艺的翫熟洞悉来指点我一些意义。

    “再阅此画,我立刻发现它看似说了一个曹孟德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其实还隐藏着别的细节。其中最明显的是身着蓝衣、看似为“失惊落筋”的刘玄德的人物。此人在图中左手悬空、但是画者祇画出了他的九根指头,偏就是右手的食指屈曲,看似为刀锯截去。试想:刘玄德故作畏雷之语以掩饰他识破曹孟德暗藏杀心的事实,则失落一只筷子的食指反而应该是戟张而非挛屈的;之所以挛屈成截断状,岂非另有所指?我于是再仔细硏看,又发现画面右边——也就是传说中使君种菜的相府后园地上——放置着一个水桶,桶边有随手弃置的木勺。看来这是因为当时许褚、张辽衔命率众来邀梅亭之宴,刘玄德去得匆忙,随手将勺扔了。然而仔细比对便可看出:桶中所贮、尙余清水数升,可是勺底却呈青黑一片,彷佛残余着什么尴尬物事,使人无法不往残余着毒物这一方面去想。

    “再看那蓝衣人,头扎包巾,的确像是刚从菜园里扔下浇作、前来赴宴的模样。然而,若说匆促间来不及将木勺置于桶中,却怎么来得及换上一身长袍呢?倘若刘玄德原本就是穿着一身蓝袍在后园浇水种菜,则何以不担心在俯仰曲直之间弄脏了袍角呢?/他为什么不往袍子上系条束带、以便绾住下襬、免得沾染泥垢呢?是以,衣带之阙如必定另有密音心。

    “这几处十分细微而不合情理的小节立刻令我想起另一个和曹孟德有关的故事;即是建安四年春三月,汉献帝赐国舅董承衣带诏、密令其纠合诸候、殄灭曹氏的故事。依画中所绘者看来,这蓝衣人既是刘玄德,更兼董承和吉平的角色。献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城邦暴力团简介 >城邦暴力团目录 > 第四十二章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