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玉峰天成
出了大门,听不到母亲的唠叨声,父子二人才会意地对视一笑,大踏步地奔上朝音山。
专注于研究陶土的父亲并没有在意:在儿子的柳条篮子里还装着个盛满水的小瓶子。于是二人便在陶土坑里就地和泥做坯,没有拉坯机,父亲就从朝音寺借来一块木板和一杆木棒,制成了个简易的拉坯机。这个“拉坯机”在父亲粗大的手里捻转起来。朱石平生第一只陶坯就在这旋转中成形了。
没有烧窑是父子俩最大的遗憾,只凭着日光的烘晒,是烧不来出成色的。朱石没事便去被土封上十几年的朱家陶窑那儿跑。
朱家在落难的十几年里,镇上的人除了羡慕朱家陶居的气派,几乎都忘记了什么是“阶级斗争”,也没有人再去看着曾经是“现形反革命”的祖传手艺人朱砂。大家都忙着摇起桨到湖上去讨生活,巴望着一网下去多打上来几条鱼;精心地摆布着塘里的莲藕,巴望年成好些,定谁是“反革命”,给谁平反,都是那官府的事。
终于有一天,朱石大着胆子,将窑口土弄开一些,便忙不迭地跑回家,等着有人来家兴师问罪。他躲在被窝里,竖着耳朵听了一夜,也没有人来叫门。
这让他的胆子更大起来。
第二天,他又弄开一些,晚上依旧没见有人来找他算账。
这事他不敢告诉母亲。第三天半夜里,朱石偷偷地拉着父亲到了陶窑。一见自己日思夜想的陶窑又见了天日,朱砂即使在儿子面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急迫,大步奔进去,清理着里面的积土,扫掉挂得到处是的蛛网。
从那天开始,朱家父子便在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都消磨在这个陶窑里,鸡叫后再偷偷潜回陶居。
其实,朱石第一天的举动就没逃过镇政府的耳目。不过碍着省公安厅老厅长,现在的省政协副主席的面子,并没有惊动朱家。如果没有这人,朱家怎回得了陶居?朱家偷偷启用陶窑的情况报到了上面,自有人请示那政协副主席。在那时候,对文革期间定罪的人上面的态度并不很明朗。那政协副主席也不愿意冒着犯路线错误的风险明着表态,于是来了个一言不发。下面的人惩治朱家父子的私自开封行为也不是,下令允许开封也不是,于是就任着朱家父子在陶窑里作他的妖儿。
默契的父子生分在朱石将要从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时候。那时候朱石已经24岁。年过半百的朱砂希望儿子回乡来继承他的衣钵,延续朱家几百年的祖业。朱石则认为,祖业要振兴,还要融合西方艺术成份,想到国外留学,系统学习西方的雕塑艺术。父子俩争了个天昏地暗,朱砂没能跘住儿子的出国留学热情。
这次儿子的离开并不比他去省城上大学的四年。朱砂整日里希望儿子早日回来,又觉得这希望实在渺茫。一次上山采土,他遇上了一个在山里迷了路的十岁女孩子。她说,她的母亲不久前过世了,她是上山来寻她出家的父亲的,可是父亲并不在朝音寺里,她的生活从此没了着落。朱砂见她可怜,又思量着自己现在除了远在海外的独生儿子朱石,再不可能另有子嗣。于是收了这个女孩做了孙女,领回家,取名朱娇娇,日日里与他学习紫砂艺术。到三年后朱石回国的时候,朱娇娇俨然是朱家的一份子,是朱家陶艺的合法继承人,与朱砂以及周天筠一家人已经处得融洽。
朱石不再与父亲争论陶艺是否是国粹,只是与父亲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各做各的,在生活上对老父亲则百依百顺,包括父亲给他娶了一房他不一点也谈不上喜欢的媳妇。
朱砂对朱石的怨怼并没有因为儿子的孝顺而减却,如果没有周天筠从中周旋,他甚至可能不许儿子再踏进陶居。
谁料想父子旧怨未解,又填新结。欧阳婷第一次出现在朱家,是他带着大队人马来采访朱砂夺得世界大奖衣锦还乡时。对着那闪闪动人六十万美元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