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成年
小了,所以我回家了。

    后来我跟A的交情就这么断了,一方面也是因为大考在即。

    A进了外县市的私立学校,现在我们也没有再连络。A好像搬离家里,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不过A的家现在还在。我去亲戚家的时候,曾经路过前面几次,可是又不能按门铃问A的家人那个罐子里面装着什么?所以那个体验就这样一直是个谜。那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完)

    这篇〈神秘的盒子〉可以单纯当成一篇高中生稚拙的创作看待。的确,内容没有称得上故事的情节,也看不出主题。描写也很平庸。当成小说来读的话,结尾让人觉得无疾而终。当然,我并不是在说这些要素——剧情、主题——是创作的必要条件,所以绝对不能因为这样就说它稚拙,但就算撇开这些,也难说是一篇出色的小说吧。

    如果是创作,就应该要有更符合创作的剧情发展或跳跃才像话。

    另一方面,这篇〈神秘的盒子〉给人的印象,无疑十分接近最近开始被称为“实录怪谈”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形式是“以事实为前提提供,或以事实为前提被接受(——因而在读者心中唤起恐怖或类似的情绪)”。

    可是这应该也只是碰巧如此罢了吧,并非刻意追求的结果。

    比方说,以字母来代称固有名词的小说技巧,在当时算是一般吗?那原本应该是为了“强调这并非虚构”而使用的一种技巧,在后来才开始被当成“将虚构伪装成非虚构”的技巧大量使用。

    换言之,会把这篇〈神秘的盒子〉当成“真人真事怪谈”来读,只是因为我们熟悉了娱乐作品所建构出来的“真人真事怪谈”技巧,马后炮地把它解读成不同的东西罢了。

    刊登它的文艺俱乐部这本册子,虽然标榜文艺,但刊登作品几乎都是一些近似身边杂记的东西,类似小说的作品只有一两篇。

    文艺俱乐部不是创作同好团体的名称,而是以作文为主的选修课程的成果集标题。大概是让学生自由写作,把交出来的作文全部刊登上去吧。

    这篇作品〈神秘的盒子〉(即使有些粉饰与夸张)还是可以把它当成纯粹的体验记录——作文来看吧。

    当然,无法判别上面写的内容是否为事实,但至少作者是在记录亲身体验——是将它当成亲身体验在写吧。

    我想应该会有不少人疑惑把小学生跟高中生的作文放在一块儿有什么意义?其实乍读之下感觉毫不相干的这两篇作文是有关联的。

    我直接说结论吧。撰写〈娃娃的乐器〉的小学生,就是(神秘的盒子)中登场的作者朋友——A这名人物。

    好了……

    这两篇作文,并非正好落到我手中的。

    它们是我的朋友费尽千辛万苦寻觅而来的。

    附带一提,〈神秘的盒子〉的作者已在六年前去世,因此刊登时是向他的家属征求同意。

    另一方面,写下〈娃娃的乐器〉的人——A及他的家人,因为搬迁后的住址不明,无法取得连络。

    不过当时担任A的级任导师的人还在世,我与他商量后,请他答应让我刊登红笔评语的部分。

    后来我靠着级任导师的记忆进行调查,成功连络上A的远亲,但对方说与A的家人已经失去连络十年以上了,不知道他们现在的下落。不过由于从〈娃娃的乐器〉的内容应该无法看出特定的地点及年代,对方以不能补充足以查出作者身分的其他资讯为条件,答应让我刊登作文。

    那么我的那个朋友(暂且称他为B好了)为什么要搜集这些作文呢?

    B是A的大学同学。

    还有,B会经住过文中提到的A的家。

    以下是B的体验。这也同样无法判别真伪。更重要的是,一切都只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幽谈简介 >幽谈目录 > 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