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包公祠
越来越窄,阻塞了水流。到了夏季多雨季节,常常发生水患,给京城的百姓带来了灾难。

    包公经过实地调查后,立即调集人力,全部拆除了非法建筑。对于伪造地契、弄虚作假、拒不拆除的立即严惩,并上报朝廷,撤其官职。包公铁面无私,雷厉风行,在很短的时间里便从根本上清除了这一人为造成的水患。

    官府改革,便民诉讼

    包公还进一步改革了开封府的官衙旧习气,为民谋福。按照宋朝法律,到衙门里告状的人不能直接到官吏面前递交诉状,要由下属“门牌司”来转达,这使许多百姓受到刁难勒索,敢怒而不敢言。包公到任之后,马上撤去了“门牌司”,让人将衙门的大门敞开,允许百姓直接到公案前陈述递状,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官府小吏们对百姓的盘剥。因此,《宋史·包拯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包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在当时,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包待制”,还送给他一个绰号“阎王爷”,以示敬重。还有一句民谣在京城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就是说,打官司如果没有钱打通关节,会有包老为你做主。此外,这句话还隐含着一种意思:说情、拉关系、打通关节的事,根本到不了包公那里。

    万世景仰的人

    包公一生俭朴为民,从不贪求百姓一点钱财。在端州任知县时,他改革弊端,每年只收取贡品数的“端砚”,绝不加码以压百姓。而前几任的县令都是肆意加上几十倍的数目,从中大取民财。到包公离任时,案头也没有一台当时全国闻名的“端砚”。百姓们特意精制了一台送给他,包公婉言谢绝,“不持一砚而归”。

    如今,包公已经成了清廉正直官吏的代名词,外地的游客到了合肥,都要去看看包公祠,怀念这位名垂千古的人民“公仆”。合肥市南门外的“包孝肃公祠”,即后人为纪念他的英明而建的,祠旁还专门凿了一眼井,百姓称之为“廉泉”,清朝人李国蘅说:“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后人称赞包公“正气大名留宇宙”,“道直千秋同岳峙”。

    包公之所以世代受人崇敬,原因就在于他爱国、爱民,并且以实际行动处处体现出来,有时为民请愿谋福,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执法者特别是法官们都应该以包公的精神自励,为国家的法制建设、为法治社会的早日到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大宋洗冤录简介 >大宋洗冤录目录 > 包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