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包公祠
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现在既然已经归顺汉族朝廷,就请求陛下赐我姓包吧。”神宗很高兴,于是赐他姓名“包顺”。“顺”即归顺。

    以民为贵,开仓放粮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还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了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称为“再生父母”。现在仍然在上海地区上演的戏剧《陈州放粮》就是根据这件事编写而成的,并非凭空设想。

    劝止食盐专卖法

    在公元1042年,宋仁宗实行食盐官营专卖制度,出现了很多的弊端。由于工作非常辛苦,食盐极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负,人则逃亡他乡,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食盐供应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也影响了人民生活。

    包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专门去了陕西的解州(今山西运城)考察民情,并及时上奏朝廷,请求废止官营专卖制度,让商贩们自由经营,国家可以收税增加收入,这样就可以双方获利,百姓也方便。

    仁宗采纳了包公的建议。施行新的食盐通商法后,国家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为吃盐而犯愁了。稍后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也对此制度赞叹道:“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

    纠正地方弊端

    在公元1045年,包公奉命出使辽国,在途中,他发现负责迎送外交使者的三番官员常借机在沿途勒索百姓和地方的官员,边界的人民不堪重负,叫苦不迭。包公赶忙上奏皇帝,请求大大缩短三番官员在边界的停留时间,严禁吃请送礼。仁宗采纳了包公的建议,下诏实行,很快,边界人民的负担便减轻了很多。

    一颗时刻为民的心时刻留心民间疾苦,而不是时刻看着上司的脸色,这是包公和许多官吏(包括贪官污吏)的最大区别。时刻记着人民的人人民也会时刻记着他的名字,而且是永久的,历史性的,这就是流芳百世。

    在公元1049年,包公出任三司使财政官,更是时刻关心着民间疾苦。他曾说过:“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只有减轻百姓负担,才能长治久安,利国利民。因此,包公上书给仁宗皇帝,要求罢掉“天下科率”,减轻赋税。在他巡视山西室,发现漳河两岸的邢、洛、赵三州(现在的山西中南一带)万顷肥沃农田却被当成军马牧场使用,不准种粮食。但是,军粮却从外地远道运来,费时费力又耗费国财。包公立即上书请求归还耕地,仁宗很快也下了诏书。结果,粮食、马料都得到了解决。在这可以看出,敬业精神、爱国精神也是包公和其他官僚很大的区别。

    为民不畏权势

    在出任开封府后,在为民谋福去害方面,包公一如既往,从来不因为权贵当道而后退半步。当时,开封是北宋的首都,黄河的支流惠民河从城中穿过。很多权贵便在河的两岸占地营造宅院,还将河纳内的田地霸占,又营建园林,致使河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宋洗冤录简介 >大宋洗冤录目录 > 包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