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翰林院走进练兵场
关系之外,却只有一年三节二两薄银的节礼,而且在学问上徐世昌还常常流露出自傲。张之万是个没有把徐世昌放在心上的人,顶个quot;师quot;名而已,李鸿藻早已态度明朗,要他不可quot;虚矫过人quot;,他们谁也不会成为他上青云的阶梯。徐世昌感到自己的前程暗淡了。quot;哀!高攀无门,安于现状吧!quot;可是,他又有些儿不甘心。
人的自安是有限度、有条件的,这其间还有个相比。徐世昌心不甘的是,许多同年都高升了,有的人能耐比他差得明显,也高升了;查查翰林院的历史,几乎没有一个翰林能坐九年的冷板凳。他心里极不平衡,他还是想找个高枝攀缘。于是,他在他的quot;关系网quot;上,梳头发似的一遍又一遍地梳找。他终于找到一个可攀的人物--袁世凯!quot;好,袁慰庭是我开裆裤时的朋友,他会助我一臂的。回京后去找他。quot;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幼年随从叔父袁保恒(在河南开封任帮办赈务)寄居开封城内,与徐世昌家邻近。徐世昌比袁世凯大四岁,相处甚得,为总角之交。袁保恒在开封病故之后,袁世凯便回到项城。袁世凯是个读书不上进、文章做得不好的人,但却很会活动,竟在地方联合一些读书人,组织起一个文社,终日谈文说法,颇有些影响。此时,徐世昌已在淮宁县署里做了塾师,听到童年朋友做了文社社长,便专程去访。二人再次见面,畅谈十分投机,尤其对于反对八股文,所见完全一致。不久,徐世昌要进京乡试,袁世凯得悉他盘费不足,还资助了他一些钱。
袁世凯在乡里两次应quot;童子试quot;,都没有考中,盛怒之下,把自你的腿,翰林院那个椅子,我劝你还是别坐了吧,另找个去处。quot;
徐世昌只想找个靠山,是不是出翰林院,却是没有去想。袁世凯开门见山让他走出翰林院,他心里一慌,不知如何是好?望着他这个犹豫不决的神态,袁世凯又说:quot;菊人兄,仕途不光是从科第起步,我没有功名,连捐的功名也没有,我不是照样在仕途上腾达么。什么问题呢?就是形势。现在的世界,是战争的世界,一场出生入死,相抵于十年寒窗,甚至超过十年寒窗。菊人兄丢下文章吧,和我一道来练军。走武这一条道,去发展自己。quot;
袁世凯说得振振有词,徐世昌听得津津有味,就像当年袁世凯在项城老家办文社,反对八股文章那样,徐世昌觉得他说得quot;有理quot;,见解十分新鲜;再加上他自己的升腾又是个活典型,使徐世昌更加信服。不过,他还是实事求是地说:quot;慰庭,你的意见无疑是对的。朝中大臣也有未通过科考上来的;考取进来的人士,也并非个个才华超人。我相信还有个机遇,是不是还可以说叫运气?话又得往实处说了,我弃文倒容易,不到翰林院就完了;但从武怎么从?让我跟你去练新军,我能干什么呀?quot;徐世昌感到军中没有他的位置。军中的位置他干不了。
袁世凯笑了。quot;这你就有点儿书呆子气了。凭着你的满腹才华,还有干不好的事?quot;
徐世昌莫可奈何地冷笑。
袁世凯又说:quot;只要你老兄放下架子,别骂我轻文重武,别说我降了你的身价,我这练兵处有你干的事。quot;
袁世凯小站练新军的时候,国中还是流行着浓浓的quot;重文轻武quot;气氛,徐世昌随袁世凯练新军,等于弃文从武,思想上还没有转过弯子来。所以,袁世凯谈得极兴致时,他还是冷笑。笑了一阵,才问:quot;你说说看,要我干些什么?quot;
袁世凯倒是被问愣住了。quot;是的,徐菊人毕竟是进士出身,是有资历的翰林,到练军处于什么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