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他要在九里上树纛旗
的大恩人,主子,张勋从不敢忘。若不是这几年流荡不定,他早就会去岗嘴头答谢去了。现在,许府有人求见,张勋不敢怠慢,不是“传进”,而是出府迎接。
张勋走到门外,见是一个年轻人立在那里,到也眉目清秀,气宇不凡。那青年一见张勋——他不认识张勋,只见他脑后条辫子,嘴边留有胡鬃,行动有人随侍,而又是迈着官步走出的,故而估计是他——,疾忙搭了一躬,说:“小人岗嘴头许希武,特来拜见张大人,向张大人请安。”
张勋不认识他——他不可能认识他,张勋23岁离开岗嘴头去南昌时,世界上还没有这个人呢——,但听是岗嘴头人,自然同样欢迎。”既是许府来的人,都是东家,不必行礼,快快进府。
许希武随张勋进入客厅,有人献上香茶,而后攀谈起来。原来这位许希武是当年张勋伴读的公子许希甫的一位远房族弟,又是刘先生刘毓贤的内表侄。听得他的表兄刘羹唐对张勋的称道,知道这位做了大官的同乡尚不忘桑梓,也是在家处境艰难,特赶来求点事做做。
说来也惭愧得很,许希武为难的说:“在下空读了十年圣贤书,竟无处可用。恳请张大人能提携一二,有个存身之处。”
既是许公子族弟,也是我张某人的半个主人万不可再呼大人咱们便兄弟相称好了。”张勋不忘当年,不忘许府。
不敢,不敢。许希武说:“中国乃礼仪之邦,大礼是不可违的。”
好吧,你先在徐州住几天,休息休息,待我找个好的地方,再把你送去。”
许希武连忙表示谢意,便随侍从去了住处。
张勋虽读书不多,但家乡的观念颇浓,热衷地方公益事业,乐于慷慨捐助。他发迹之后,先后在北京,天津购房置了两处“江西会馆”,安顿在京津两地做客和行旅的同乡;还在南昌府学前购置了崇礼堂房产,辟为“奉新同乡会”,为奉新在南昌求学的贫苦学生提供食宿;又在南昌惠民门外河岸修建了码头,大大方便了奉新、靖安两县来往南昌的船舶;他的原籍赤田村张家,原来大多是破旧草房,他出资大部为之建成青砖结构楼房,并购置学田、学产,扶助族中贫寒子弟读书;张勋还出资在奉新县城南门和西门外各建石桥一座,方便交通;奉新至长头坡百华里的石子路,也是张勋出资修建。张勋常告家人:“忠节不能移,桑梓不能忘!”
前次,刘羹唐被他请到南京、徐州,虽对张半戏半嘲,张还是重报师情。而今,许府有人来了,他很高兴,他要重报主恩。他派人盛情款待许希武,多次亲陪许希武看戏。最后,对许希武说:“徐州地处淮北,土薄人贫,秩序也不好,我不想留你在此。送你去南京如何?”
许希武说:“只要有存身处,哪里都可以,不敢苛求。”
“不苛求,是你的事,我得好好安排你。”张勋忙命人给现任江苏督军冯国璋写信,说“我有一位高才学弟,要到江南谋事,务请妥为安排。”又说:“最好去一较平和,富庶之县任知事。
许希武一听要把他送到江南当县长,忙说:小弟才疏学浅,实不敢担此大任!”
张勋笑了。“什么才疏学浅,叫你去当县长你只管去当!我念几天书?我不是可以管着一大群县长吗,有什么不可?
——许希武果然在江南当了县长。据后人查实:张勋做长江巡阅使期间,岗嘴头许家子弟有六人出任江苏县长之职。
张勋有好几个名字,都是到了北京之后起的,并且颇有讲究。除了我们上文提到的刘毓贤为他起的一个“勋,,字之外(也算这位老先生有点先见之明,当初他想寄托于张勋“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希望,他都真的做到了:张勋为大清王朝打仗有功、保驾有功,屡屡受勋),他还有一串字:少轩、玉质、胜三、松寿。少轩,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