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白银货币化的徽商起点
的贬值、铜钱在郑和下西洋中的透支和在国内市场的缺位,逐渐占据了合法主币的地位。

    对此,明仁宗朱高炽似乎心如悬镜,一上任就与户部尚书夏原吉探讨货币紧缩之策。

    之后,两条政策被执行:一是在一些道路、关津处,设立关卡,对来往商人征收纸钞,以强令纸钞流通和增加日益困乏的国家财政收入。二是允许有钞之家用钞中盐,将旧钞根据情况折收,烂钞全部焚毁。

    与此同时,明仁宗做了一件改变整个明朝命运的事情,那就是同意夏原吉开放银禁交易的建议。尽管明仁宗在位仅一年,但他做的这一决策对整个明朝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从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此举成为整个明朝货币史的拐点,也成为叶淇变法的一大背景。

    明朝是一个缺金少银的朝代,在国内外不少专家看来,是白银货币化及本位化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认为,将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等于将明朝的央行搬到了拉美矿山。如果这种观点站得住脚的话,那么1644年明朝的灭亡,早在明仁宗放开银禁之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之后,用银做载体纳税充役的现象一发不可收拾。在郑和下西洋所采办的物品中,除珍奇异宝、珍珠、珊瑚、麒麟、狮子、斑马、金钱豹、鸵鸟外,末期也出现了铂金的影子。

    耿升在《法国汉学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研究》中认为,中国以其威望和典型朝贡贸易的外交特征,会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获得某些财宝。在1433年之前,中国收到各国进贡的白银与黄金数量不菲,譬如从朝鲜获得了1600两黄金和1万两白银,从安南获得了千余两黄金和2万两白银,所以有一种说法,后期郑和下西洋肩负了寻找金银的使命。

    1433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并在同年逝世。根据沙朝振的说法,1435~1503年,明政府在近70年间没有铸造铜钱投放国内市场。日本则用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地位日益上升的白银来换取中国铜钱,这对明政府多少有些投桃报李的味道。在1432~1547年中日第二期勘合贸易的第四次遣使贸易中,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领赐物品以外,还要求特赐铜钱和书籍,公然令瑞溪周凤在附件上作了如下记载:“书籍、铜钱仰之上国,其来久矣。今求二物,伏希奏达,以满所欲。书目见于左方。永乐年间多给铜钱,近无此举,故公库索然,何以利民,钦侍周急。”

    明政府答应了足利义政的这项要求,但不幸的是,这批铜钱在归国途中,遭到日本大内氏的袭击而被夺去,所以在第五次遣使时,足利义政又申述“公库索然”,在领取赐物以外,另外要求了50000文铜钱。

    铜钱不准在国内流通,并非说国内没有铜钱流通。明政府曾屡次试图通过禁止事实上的铜钱交易来保证纸钞的通行,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镇(1436~1449)就曾下令,阻止宝钞者,追罚一万贯,并罚全家戍边。

    1448年,监察御史蔡愈济上奏,虽然朝廷以钞票作为合法货币,但是北京市场仍以铜钱交易,而且每贯钞仅折铜钱二文。朱祁镇就下令“锦衣卫五城兵马司巡视,有以铜钱交易者,擒治其罪,十倍罚之”。即使在这种雷厉风行的政策下,民间依然使用铜钱如故。

    到1449年,1贯钞仅值钱1文或银1/40两。也就是说,至正统末,钞与钱相比,宝钞贬值了1000倍;钞与银相比,宝钞贬值了400倍。

    1465年,在银禁解除44年之后,明朝才解除了用铜钱交易之禁,这种情况无意加速了一个过程:白银货币化。

    白银帝国的货币化实践

    从事后看,明朝的中国是全球不折不扣的白银帝国。放开银禁之后,陕西首开了明朝一系列以折征白银为主线的赋役改革大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商帮600年简介 >中国商帮600年目录 > 第二章 白银货币化的徽商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