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女人的折腾
先一点征兆都没有。他实在是想不通。他要探个究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吕夷简四处打听,没有得到一点消息,最后通过内侍副都知阎文应这条渠道,才知道是郭皇后说的一句话使他被贬出京。临出京时,吕夷简咬牙切齿,发誓说,如果有一天再得志,一定要将郭皇后逐出中宫,以报今日之仇。
赵祯亲政后,将刘太后垂帘听政时的朝廷中枢领导班子一锅端了以后,重新起用一直被刘太后打压的李迪接替夷简,命王随参知政事,李谘枢密副使,王德用签书枢密院事。降诏追复病逝雷州的前宰相寇准官爵,赐谥做忠愍。
撤换领导班子,起用曾被刘太后打压的人,恢复前宰相寇准的官爵,种种迹象表明,赵祯亲政后,很想有所作为。但是,他的雄心壮志很快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两个月后,谏官刘涣上疏陈事,奏疏内有一句话为:“臣以前奏请太后还政,触怒了皇太后,几乎被贬出京城,幸亏陛下采纳了吕夷简之言,体量臣的愚忠,准臣待罪阙下。臣受恩深重,故不避斧钺,上疏言事。”
赵祯看了刘涣的奏疏,记起是有这么回事,又觉得吕夷简是个忠臣,郭皇后所言非实,又下诏将吕夷简召回京,官复原职;提拔刘涣为右正言;命宋绶参知政事,王曙为枢密使,王德用、蔡齐为副使。
刘涣为何在这个时候上书言事,而在言事中却又提到吕夷简,是巧合、抑或是两人串通一气,这就很难说了。
吕夷简是个有仇必报的人,重新秉政后,时刻都在等待机会报复郭皇后。郭皇后已经是危机四伏了,但她还蒙在鼓里,什么也不知道。
说到郭皇后,就必须牵涉到刘太后,而说到刘太后,又必须要牵涉到赵祯,因为郭氏被封为皇后,中间还有一番纠葛。
3、赵祯的感情纠葛
刘太后在世时,同赵祯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常有些磕磕碰碰,特别是在婚姻大事上,赵祯明显地感觉到来自太后的专横。赵祯最先看上的并非官宦人家的女儿,而是富有钱财的王蒙正之女,并向刘太后提起此事。武断的刘太后根本就不予理会,借口这个王氏女子“妖艳太甚,恐不利少主”,硬是将这个“姿色冠世”的少女许配给了刘美的儿子刘从德。刘美就是那个银匠龚美。只可惜刘氏册立皇太后之前他就去世了,留下两个儿子,刘从德是刘美的长子,刘太后此举,无疑是要报答龚美的意味。然而,这一许配却极大地伤害了少年皇帝的心。
王蒙正是一个财主,他不愿与官家联姻,极力反对刘太后所许的这门亲事,在阻拦不成的情况下,竟至破口大骂,说他王家世代为民,从来没有与外戚通婚,今后必定要遭灾祸。没有想到此话真的应验了。十年之后,王蒙正与父亲的婢女私通生了个儿子,担心其分走自己的财产而拒不承认,被婢女告官。经审核,证据确凿,王蒙正被发配岭南。赵祯特地下诏,禁止其女以国戚身份进入皇宫,其子孙也不得与皇族联姻。这种处罚,大概与赵祯发泄胸中的积怨有关。
赵祯喜欢的女人被许给了刘从德,太后也准备尽快为十五岁的皇帝完婚,选了几个有身份的少女进宫,作为皇后的候选人,其中,已故的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孙女、石州推官张尧封之女张美人先后入宫。
赵祯当时看中的是张家女子。本来,皇帝选中谁,谁就可以立为皇后,可是,赵祯的意愿再次遭到太后的阻挠。太后认为,张氏不及郭氏,在未与赵祯商量的情况下,太后自作主张,立张氏为才人,立郭氏为皇后。这一决定,又一次使少年皇帝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进而造成此后很长时间内皇帝对正宫的冷淡。
吕夷简时刻都伺机报复郭皇后,机会终于来了。
郭皇后有刘太后做靠山,她既不懂得谦让和宽容,更逐渐养成了骄纵自恣的性格。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