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今日
是入山寻之,夜见怪物千状,有大神人美髯者与其谈话,自称汉将军关云长,“感师道行愿,舍此山作师道场,就护佛法”。于是,他即对关羽授五戒,使他永护佛法。
他编造这个故事的用意,在于当时的南北朝,正是外来宗教佛教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展开从源流到教义的大论战之时,佛教几占上风。然而,外来文化最终还须本土化,即与传统文化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妥协,方能真正渗入民众的心中。这一点,俗家陈姓、父亲封侯地方的老和尚深深明白。他宣扬“关羽显灵”故事所在地当阳,是有着巫风淫祠民俗的楚地,当地人深信“解使鬼法”、“役使鬼物”,因此这一故事新编为当地民众深信不已,遂后更四处散播。
于是,在历史上武功并不算显赫的关羽在佛教中担任护法神,后世更将其列为伽蓝神之一。从西土传入的佛教将中国历史上一位真实存在的人物纳入自家体系,中国人开始在寺院中看到自己人化身的神,被裹到了民俗信仰中的关羽成了嫁接外来宗教的最好桥梁。
他的这一高超的佛教本土化举措意义深远,天台宗开始成为一个流传最广、历时最久的佛教宗派。此外,关羽也自此由俗世跻身神境,成为可供庶民供奉的神。即便是到了今天,在参观一些寺庙时,你还可以看到关羽陪侍佛祖的供奉。
外来的佛教用得了关羽,土生土长的道教当然也不示弱,为了深孚民心,道教也利用关羽的牌子,捏造了一个“关公战蚩尤”故事: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运城的盐池水减,深赖盐业的课税难以完成。派下去考察的官员回来说是轩辕的死对头蚩尤在作乱,于是当时深信道教的皇帝宋真宗请来了信州张天师作法,召来“忠而勇”的“蜀将军关某”,最后是“披甲仗剑”的“美髯者”将蚩尤打败,运城的盐池水满如故,周匝百里。
这一故事经由官方的宣扬,为关羽披上了一件神化的外衣,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晋南的地方戏曲锣鼓杂戏中,还有一个神话剧目,名字就叫做《关公战蚩尤》。如此跨越时空的拉郎配,当然是道徒们编造出来胡弄皇上和民众的。事实上,当时解州盐池干涸减产纯属自然,后来又被大水浸坏。直至崇宁四年修复后,才创开四千四百余畦。
这样的故事在宋以来屡见不鲜。像在明代,有一次倭寇进攻浙江余姚城,城池危在旦夕,当地人到灵绪山关庙祈祷,最后得以击退倭寇的进攻。事后乡贤管氏、钱氏、叶氏倡议扩修关庙。关帝的道教信仰在民间的渗入程度可见一斑。、
官民互动的造神运动
在封建社会里,能够对关羽进行册封当然只有操控了整个朝纲的皇帝。所以无论是生前的将、侯,还是死后的追谥,以及后代的封王拜帝,无一不是来自封建帝王的御赐颁封。然而要将关羽送上神的位置,除了佛家和道教的供奉之外,还需要有广袤的民众信仰土壤。在这种土壤中长成的神人关羽,内里就藏掖着深刻而丰富的时代心理。
自隋唐开始,已经有着意颂扬关羽的诗文。像唐人郎君胄夸关羽“将军秉天资,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只不过,这一阶段的关羽仍然处在佛道两教的神化当中,而官方对民间的崇拜并未给予多大的关注,更无明显的影响,而作为“神”的关羽的一些典型的特征与情节尚未形成。
到了宋、元以后,王朝的兴替以及外族的觊觎,催生了频仍的战火,国力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不安,社会上的流民日多,无论朝野还是民众,在心理上都需要有一个强烈的信仰支撑。这时候,被神化了的关羽就成为一剂充满着幻想的强心针。
像内忧外患的北宋宣和年间,笃信道教的徽宗皇帝深信道士能够帮助他摆脱危机,而道士又乞灵于关羽。于是,此前就已经加封关羽为“忠惠公”的徽宗,再次把“忠而勇”的关羽加封为“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