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表愚衷——高鹗伪续的杂议
思索探研。
显然,那首先应该是个文艺鉴赏的问题,但这种鉴赏又显然不单是个“文字”的事情,那“文字”一词,实际所包甚多,而绝不只是“遣词造句”与“修辞学”的那一含义。
这个例子是重要的,因为那撰文者,与我不同,他并不知道高鹗的“文字”的产生与印行是与“宫廷”紧紧相联的。他也没有其他“爱憎”“恩怨”等感情 因素影响过他的文艺鉴赏能力和素养水准。
清末的作者刘铁云,早能看懂曹雪芹作书的主旨就是“千红一哭”与“万艳同悲”,说不定他就是第一个揭明雪芹运用谐音字“窟——哭”“杯——悲”的人。他是个具眼英雄,不提什么“哥哥妹妹”的爱情那一“小悲剧”。高鹗受命篡改雪芹本旨,其手法却正是彻底抹煞了原来为千红万艳恸哭的博大精深的主题内涵,而将“故事”集中狭隘化庸俗化为“掉包计”“小人坏人破坏美满良缘”,将此巨著引向那一条直线和一个小点上去。正因此故,他不能不湮没所有原著中早经敷设的“伏线”艺术,完全改变了原书的结局内容与精神 世界。
“伏线”是中国古代小说家的一个独特的创造,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从《水浒》到《红楼》有了一个升格的发展。鲁迅先生论《红楼》,也承认“伏线”这个文学技法与美学概念。高鹗却为了他自己的需要与目的,肆意破坏前80回中精密安排的伏线。比如贾芸、小红的结合与宝玉、凤姐的后文处境是遥遥而又紧紧地联着的,高续中则一无所有了。此等举不胜举。鸳鸯结局原是贾赦怀恨,放不过她,最后贾母既逝,乃诬鸳鸯与贾琏“有染”(她曾好心为贾琏偷运贾母的东西去押当款项救急,却被指为“罪证”……),因而被贾赦害死。但到高续中,鸳鸯却成了服侍老太太归天之后的“贾氏恩人”——高鹗硬让这个可怜的被害者“全节全孝”,硬让贾政“行礼”敬祭她——连宝玉也“喜得”跟着向她行礼致敬呢!
窥豹一斑,尝鼎一脔,——够了够了。我为雪芹悲愤,鸣冤,于是落了一个对高鹗“不公平”“偏激过甚”的评议。
如有不公平与偏激之失,那是应当改正的。不过我也想:这不该是只对高鹗一方的事——对曹雪芹呢?却由谁来为他叫一声“不公平”和“偏激”呢?!真是,喊冤的不应都往那一边站。
说到“偏激”,我也并不真能克当。胡风先生后来发表了他的《红楼梦交响 曲》及其序跋诸文,当时就有人告诉我说:“现将登出一篇评高鹗的文章,比你还要偏激!”我当时半信半疑。谁知读了之后,真是比我“偏激”得多!我自愧弗如。
胡风先生不是什么红学家,也没见过什么珍 久伢 ,他的慧眼竟能看出了事情的本质。你听他说:——
“对高鹗续书和高鹗本人得出了完全否定的结论。(中略)我认为,他不但和曹雪芹的斗争目标没有任何继承关系,而且是居心叵测地企图消除掉曹雪芹的整个斗争精神。”
他还单刀直入地揭明:高之续书是“五四”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最大 的骗局!
这是奇迹——胡风当时只能得到一部通行的“程高本”,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如论文之类。他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影响。他更没凭借过什么“考证”。不禁要问一句:这种的“偏激”之见,又是从哪儿产生的呢?
最近读到山西大学梁归智教授的新版《石头记探佚》,增订到将及50万字。其下半部《思理编》乃是一系列重要理论文章,从哲学涵义、美学系统、接受美学、传统文化与国民性等等多个层次和角度来论析高鹗续书的新著作。关心这一论题的,若能取阅,当有收获。
杂感还多,姑且从省。如今只单补表一句话,以作本文的结尾 如上面所叙,虽很粗略,已可看出这远非一般性的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