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七章 旌旗南指,万马千军箭在弦上
荣任务,极大地鼓舞着每一个人。尽管雨骤风狂,风雨声却掩不住部队高亢的歌声,大家唱起“狂风暴雨,北往南归”的豪放歌。

    3月11日,陈赓兵团开始出动。队伍在黎明前出发,歌声不断。第二天,部队刚行军10多公里路,天就下起雨来。冰冷的雨点,一滴一滴打在身上。到达上蔡城的时候,战士们的棉衣棉裤都湿透了。不论风雨多么大,战士们内心燃起的渡江南征的烈火,则是越烧越旺。大家冒着更大的雨水,踏着更深的泥巴,坚持走到预定的宿营地。

    部队从息县渡过淮河,渡口在城东七八公里处。河上有临时用木板搭起来的浮桥。修建浮桥的工程比较大,除了工兵部队,还有周围地区许多群众赶来参加,很快就把这座浮桥搭建起来。淮河的河床很宽,水流较急。浮桥两侧,千军万马的步兵,八匹骡子拉的野炮,昼夜不停地穿过浮桥,奔向南方。

    渡过了淮河,人民的风俗、生活和城乡的景色,都与北方迥然不同。村镇上的街道漫长而狭窄,粮店里满放着白米,小摊上摆着竹器和鱼虾,人们说的话也与北方不一样了。到处给人一种新异的印象。沿途尽是一方方水田,到处流着清澈的溪水,也与淮河以北有显著的差别。

    一过淮河,就进入大别山地区。这里大部分是过去的红色区域,工农红军曾经长期活动的地方,以后又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解放区。富有革命传统的广大人民群众,对解放军表现出无比的热情。这里也曾被白崇禧的桂系部队长期盘踞,给人民种下特别深刻的仇恨。

    淮河南岸的潢川,本是一座秀丽的城市,也是大别山的门户。这里也是军事上的重镇,是几条公路干线的连接点。经过蒋军长期的残暴蹂躏,城市冷落,商业萧条,墙壁上还残留着敌人暴政的遗迹:伪镇公所绘制的“独子要应征”、“和尚道士要当兵”等标语。

    当地流行的一首歌谣说:

    敌人强迫抓壮丁造成许多人惨剧。潢川第二区小流店村的青年农民胡胖子、吴庄材,不愿给蒋介石当炮灰,都叫自己的母亲用菜刀砍断了右手。青年农民李成海在蒋军围起村子抓人的时候,叫他妻子用针刺破他的眼珠,变成了瞎子。在这一带地区,每逢部队进入驻地,都有许多遭受过残害的群众,怀着极大的悲痛和义愤,诉说敌人所造成的种种灾难。

    离开滨川南行,渐入大别山老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建在山脚下的新县县城,全城部留有战争遗迹,尽是房屋被焚烧的残骸和许多被拆毁的破院落。新县原名新集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是鄂豫皖红色区域的首府。在20年来的革命战争中,已经记不清与反动派争夺过多少次。红军主力离开红色区域西征以后,刘峙率部侵占这里,大肆掠杀,并把地名改为“经扶”。

    进入大别山地区以来,陈赓一直浮想联翩,心潮澎湃。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赓曾在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第12师担任师长,带领部队在鄂豫皖长期进行过战斗。陈赓在到达新县县城时回忆说,内战时他曾来过这里四次,并在附近山头上的战斗中负过伤。当晚他住的房子,就是当年鄂豫皖工农民主政府所在地。他热爱这片土地。

    3月24日,部队到达新城,陈赓感慨万千,当天在日记里写道:

    是日也,天气晴和。部队沿着公路前进,蜿蜒如长蛇。两旁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风景绝佳。但十室九空……12时抵新集,县长及群众前来欢迎。新集曾为鄂豫皖苏区首都,国民党改为经扶。1931年我曾率部在附近作战,击溃国民党一个师,我腿负重伤,群众犹有能道之者。往事曰忆,不胜今昔之感。

    四月天兵征腐恶

    由秦基伟和李成芳率领的第15军和第11军是打前站的先头部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二野全战事简介 >二野全战事目录 > 第十七章 旌旗南指,万马千军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