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篇楚游日记-3
,为 秉烛游,不妨深夜也 。”余颔之。而按《志》求所谓紫虚洞, 则兹洞有碑称为紫霞,俗又称为斜岩,斜岩则唐薛伯高已名之, 其即紫虚无疑矣。求所谓碧虚洞、玉琯岩、高士岩、天湖诸胜, 俱云无之。乃随明宗为导,先探二岩。
出斜岩北行,下马蹄石,其阴两旁巉石嵯峨,叠云耸翠, 其内乱峰复环回成峒山洞。盖圣殿之后,即峙为萧韶峰,萧韶 之西即起为斜岩。山有岭界其间。岭北之水,西北流经宁远城, 而下入于潇江,即舜源水也。岭南之水,西北流经车头,下会 舜源水而出青口,即潇水也。萧韶、斜岩之南北,俱乱峰环峒, 独此二峰之间,则峡而不峒,盖有岭过脊于中,北为宁远县治 之脉也。马蹄石南,其峒宽整,问其名,为九疑洞。余疑圣殿、 舜陵俱在岭北,而峒在岭南,益疑之。已过永福寺故址,础石 犹伟,已犁为田。又南过一溪,即潇水之上流也。转而西共三?? 里,入书字岩。岩不甚深,后有垂石夭矫,如龙翔凤翥飞举。
岩外镌“玉琯岩”三隶字,为宋人李挺祖笔。岩右镌“九疑山 “又名苍梧山三大字,为宋嘉定六年知道州军事莆田方信孺笔。
其侧又隶刻汉蔡中郎《九疑山铭》为宋淳祐六年郡守潼川李袭 之属郡人李挺祖书。盖袭之既新其宫,因镌其铭于侧以存古迹。
后人以崖有巨书,遂以“书字”名,而竟失其实。始知书字岩 之即为玉琯,而此为九疑山之中也。始知在箫韶南者为舜陵, 在玉琯岩之北者,为古舜祠。后人合祠于陵,亦如九疑司之退 于太平营,沧桑之变如此。土人云:永福(寺)
昔时甚盛,中 有千余僧常住,田数千亩,是云永福即舜陵。称小陵云:义以 玉琯、舜祠相迫,钦癸绎扰,疏请合祠于陵。令舜陵左碑,俱 从永福移出。后玉琯古祠既废,意寺中得以专享,不久,寺竟 芜没,可为废古之鉴。
余坐玉琯中久之,因求土人导往三分石者。土人言 :“去 此甚远,俱瑶窟中,须得瑶人为导。然中无宿处,须携火露宿 乃可 。”已而重购得一人,乃平地瑶刘姓者,期以明日晴爽乃 行。不然,姑须之斜岩中。乃自玉琯还,过马蹄石之东,入飞 龙岩。岩从山半陷下,内亦宽广,〔如斜岩外层之南岩,〕有石 坡中悬,而无宛转之纹。岩外镌“飞龙岩”三字,岩内镌“仙 楼岩”三字,俱宋人笔。
出洞,复逾马蹄石,复共三里而返斜岩。明宗乃出火炬七 枚,与顾仆分携之,仍爇炬前导。始由岩左之下层捱隙历蹬而 下,水从岩左飞出,注水流与人争级,级尽路竟,水亦无有。
东向而入,洞忽平广。既而石田鳞次,水满其中,遂塍上行, 下遂坠成深壑。石田之右,上有石池,由池涉水,乃杨梅洞道 也。舍〔之〕,仍东下洞底。既而涉一溪,其水自西而东,向洞 内流。截流之后,循洞右行,路复平旷,洞愈宏阔。有大柱端?? 立中央,直近洞顶,若人端拱者,名曰“石先生 ”。其东复有 一小石竖立其侧,名曰“石学生 ”,是为教学堂。又东为吊空 石,一柱自顶下垂,半空而止,其端反卷而大。又东有石莲花、 擎天柱,皆不甚雄壮。于是过烂泥河,即前所涉之下流也。其 处河底泥泞,深陷及膝,少缓,足陷不能拔。于是循洞左行, 左壁崖片楞楞下垂,有上飞而为盖者,有下庋而为台者,有中 凹而为床、为龛者,种种各有名称,然俚不足纪也。南眺中央 有一方柱,自洞底屏立而上,若巨笏竹片然。其东有一柱,亦 自洞底上穹,与之并起,更高而巨。其端有一石旁坐石莲上, 是为观音座。由此西下,可北绕观音座后。前烂泥河水亦绕观 音座下西来,至此南折而去。洞亦转而南,愈宏崇,游者至此 辄止,以水深难渡也。余强明宗渡水,水深逾膝,〔然无烂泥河 泞甚。〕既渡,南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