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势磅礴的抗美援朝战争
行弹劾。
美国政府为挽回败局,于12月14日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成立所谓“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的决议,打出“先停火、后谈判”的幌子,企图争取时间,整军再战,卷土重来。为了打破这一阴谋,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指出:“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我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此次南进希望在开城南北地区,即离汉城不远的一带地区寻歼几部分敌人。”经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商定,集中志愿军第38、第39、第40、第42、第50、第66军和人民军第1、第2、第5军团,发起进攻战役,粉碎敌军在“三八线”既设阵地的防御,歼灭临津江南岸至北汉江西岸地区第一线布防之敌,相机占领汉城。战役于1950年12月31日开始,至1951年1月8日结束,志愿军和人民军共歼敌1.9万余人,占领了汉城,将敌军打退到平泽、安城、堤川、三陟一线。这就是第三次战役,国际史学界有些学者称为汉城战役。美国的“先停火、后谈判”的企图破产后,于2月1日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美国的诬蔑中国为“侵略者”的提案。周恩来外长次日发表声明,对这一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提案予以严正谴责。
志愿军连续取得三次战役胜利后,信心倍增,士气高涨,但部队疲劳,疾病患者很多,补给也很困难,因而主力转休整,准备春季攻势。“联合国军”在连遭失败后,发现志愿军补给困难,第一线兵力不足,短期内难以发动攻势。于是,利用其优势的运输条件,迅速补充兵员和物资,于1月25日起,集中5个军16个师另3个旅、1个空降团共23万余人,恢复了攻势。志愿军遂采取“西顶东放”的方针,以求打破敌之攻势。西线,志愿军第38、第50军在人民军第1军团配合下,并以第26军为预备队,在汉江南岸进行了顽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敌军主要进攻集团的行动。东线,志愿军第39、第40、第42、第66军,在人民军第2、第3、第5军团配合下,在横城方面趁敌一部孤立突出之际发起反击,歼灭南朝鲜第8师、美第2师各一部。这就是第四次战役。此役到4月21日结束,共歼敌7.8万余人,将敌军拦阻在“三八线”附近的开城、高浪浦里、华川、杨口,杆城一线。
“联合国军”4月初进到“三八线”后,计划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继续向北推进,“在朝鲜蜂腰部(即元山至平壤一线)建立新防线”,以便在军事上、政治上取得有利地位。到4月15日,志愿军第19兵团辖第63、第64、第65军在司令员杨得志(后任志愿军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李志民率领下入朝,第3兵团辖第12、第15、第60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后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率领下入朝,先后在前线完成集结;原在元山地区休整的第9兵团也已开到前线。这样,志愿军有了绝对优势的进攻兵力。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的指导方针,志愿军经与人民军协商,决定实施反击战役,歼敌几个师,粉碎敌之登陆、计划,夺取战场主动权。这就是第五次战役,它于4月22日开始,先在西线进攻,后转向东线。在西线,歼灭美第24师、英第29旅、南朝鲜第1、第6师各一部,推进到汉城附近。在东线歼灭南朝鲜第3、第9师大部和美军一部。然后转入运动防御,向“三八线”附近转移。6月10日战役结束,共歼敌8.2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挫败了敌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计划,迫敌转入战略防御。战役期间,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由于其侵朝战争失败引起政策和战略的尖锐分歧,杜鲁门于4月11日宣布撤销麦克阿瑟的美远东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职务,遗职由李奇微接替,美第8集团军司令职务由詹姆斯·范佛里特接替。麦克阿瑟的被撤职,导致了美国统治集团爆发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