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八路军1943年秋季反“扫荡”作战
北地区。9月2日,华北方面军调集第63师团及第110、第26、第62师团和独立混成第3旅团各一部及伪军,共4万余人,在方面军指挥下,预定以约2个月时间,重点“扫荡”北岳区第3、第4军分区。
晋察冀军区根据日军动向,判断日军即将开始秋季大“扫荡”,遂决定以内线与外线、主力与民兵、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针,粉碎日军的“扫荡”。据此,令北岳区地方武装深入日军后方,巩固边沿区与扩大根据地;令军区主力于机动位置休整待机,准备反“扫荡”和保卫秋收。
反“扫荡”作战经历了三个阶段。
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第一阶段。9月15日,北岳区周围各路日伪军开始行动。平汉路方面的日军第63师团、独立混成第1旅团、第110师团各一部,分别由保定、定县、正定、石家庄出动;正太路西段日军第62师团一部,由阳泉、寿阳出动;同蒲路北段日军独立混成第3旅团一部,由五台、崞县出动;第26师团一部由大同出动;平绥路东段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一部,由张家口、宣化出动,分别向第一线各要点集结。
16日至18日,各路日军以奔袭动作,占颂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的易县松山、第2军分区的平山蚊潭庄、第3军分区的唐县唐梅、第4军分区的平山会口、六岭关和雁北地区的灵丘下关,完成了对第3、第4军分区的合围。为打破日军的合围,晋察冀军区以三分之一的主力团、地区队及边沿区的县区地方武装、武工队,越过封锁沟,深入敌占交通线,展开破击作战,切断日军的后方供应,破坏其后方设施,以三分之二的主力团和地区队于内线,以营、连为单位,结合民兵,广泛开展游击战,在日军必经之地,大量埋设地雷,并依托有利地形,以阻击,侧击手段,迟滞、消耗与疲惫日军。
至9月下旬,各路日军始进入根据地中心区,并依托临时据点实行分区“清剿”,大肆进行烧杀抢掠。针对日军“扫荡”的特点,晋察冀军区于9月20日指示各军分区,利用青纱帐,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粉碎敌之“扫荡”,各军分区根据军区指示,大力组织射击组、爆破组与民兵的游击组相配合,展开麻雀战、地雷战,扼守要道、隘口,打击“清剿”之敌。当日军围攻阜平东北之神仙山和完县西北的青虚山时,为掩护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贮藏在该地的大批弹药物资,第42团和第2团一部坚守制高点,与日军苦战多日,在第6团、特务团等部配合下,将日军击退。25日,晋察冀军区又令各军分区,除以一部兵力分散活动于中心区及敌后进行游击战外,适当集中主力打击小股“清剿”之敌,迫敌缩小“清剿”范围和缩短“清剿”时间,遵此指示,坚持内线的部队,适时集中兵力给“清剿”日军以沉重打击。同时,在外线的部队则向敌后交通线和据点发动猛烈攻击。日军在其后方据点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被迫协调“扫荡”的兵力回援其后方,并加强交通线的守备。
从10月中旬开始,反“扫荡”作战进入第二阶段。日军在其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缩小“扫荡”范围,并改以抢粮和合击根据地领导机关为主,从10月13日起,日军集中兵力对唐河、沙河、滹沦河流域的主要产粮区进行“扫荡”。晋察冀军区以一部兵力,掩护党政干部分赴各产粮区领导群众抢收粮食,进行坚壁清野。同时,集中主力,坚决打击分散“清剿”之敌。至10月下旬,根据地军民已抢收完唐河、沙河、滹沱河流域85%的粮食。日军在其抢粮计划破产后,即企图集中兵力与八路军主力决战。晋察冀军区立即以主力一部转向外线打击日军,大部分散坚持内线斗争。至11月上旬,日军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的企图又告落空。
自11月中旬,反“扫荡”作战转入第三阶段。日军在根据地军民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