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敌后战场概述
决定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这是毛泽东以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的实践经验为依据提出的科学创见。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在抗日游击战争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与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等一系列具体战略问题,并指出:“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又进一步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指出:就全国抗战的三个阶段来说,战略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是以运动战为主,以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而战略相持阶段则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与阵地战为辅。游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仅仅次于运动战,其战略作用一是辅助正规战,一是把自己也变成正规战,即向运动战发展。从三个阶段来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又为会议作了《战争和战略问题》的结论。他指出:游击战争的可能,只要具备大国这个条件就存在,但游击战争的坚持,却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出现。因此,“在战争问题上,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条件说来,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
二、抗日游击战争在战略防御阶段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卢沟桥事变、平律陷落后,日军增兵华北,沿津浦、平汉、平绥线大举进攻,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节节撤退。华北战局危急。在此形势下,八路军不待改编全部完成,即于8月至9月间先后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对日作战。第115师首战平型关大捷。随后,八路军根据统一战略下独立自主的原则,贯彻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展开于敌之翼侧和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采取伏击、袭击等作战形式,迟滞、疲惫、牵制、消耗和歼灭日军,在战役和战略上支援与配合正面友军作战。在此期间,第120师挺进晋西北,第115师主力和第129师转战于正太路,先后取得了雁门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机场、七亘村伏击战、黄崖底伏击战,广阳伏击战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但这时八路军主力还比较集中,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尚未充分展开。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由于日军长驱直入,其后方空虚,八路军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大胆深入敌后,首先依托恒山、管涔山、太行山,太岳山和吕梁山,展开于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和晋西南地区,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对敌占城市和交通干线形成四面包围的有利态势;尔后,以山区根据地为出发点,进一步向冀、鲁、豫平原发展,实行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在此期间,第115师一部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120师创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129师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第115师主力创建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在八路军实施战略展开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时,日军依托交通线和中心城市,采取多路围攻的战法,企图趁八路军立足未稳,加以消灭或驱逐,并摧毁初创的抗日根据地。但由于日军兵力不足,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