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尔后,一部继续北上,于5月3日占八莫,8日占密支那;一部东进,占领滇缅路上重要的桥梁惠通桥西端(桥已被中国守军炸毁),完全遮断了中国远征军回国的道路。
5月1日,英军放弃曼德勒,退加里瓦(公路终点)。15日,毁弃车辆及重装备,越青山撤向印度。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第96师等由央米丁向密支那方向撤退。行抵昔卜西北,遭日军阻击,戴安澜师长率部力战牺牲,遂毁弃车辆越野人山向怒江撤退。时值雨季,既要突破日军的堵击,摆脱追击,又要穿越渺无人烟的荒山密林,林中毒虫、蚊虫比比皆是,部队缺乏给养,传染病迅速蔓延。历经艰险,付出重大牺牲,方突出重围,于6月间渡过怒江,回到中国。除戴安澜师长外,第96师副师长胡义宾、第288团团长凌则民、第599团团长柳树人、副团长刘杰等亦在作战中牺牲。史迪威、罗卓英率长官部数百人于5月中旬退至印度的英帕尔;第38师和新22师等分别翻越那加山脉,同样历经艰难险阻,备尝饥寒之苦,遭严重损失,于5月下旬和8月初到达印度的英帕尔和列多。
缅甸之战,日军是在作了周密计划之后实施的,所以进展极为迅速。而中国远证军则是仓促人缅应战,中英既于统一的作战计划、又对地形极不熟悉,致作战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广大官兵虽奋勇战斗,仍难免失败。英军损失2万余人,抛弃全部战车、火炮、汽车和辎重,还损失100多架飞机和大批物资。中国远征军损失4万余人,丢失美援物资10余万吨(存于仰光港的),但在东吁、仁安羌等战斗中,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不仅为英缅军第1师及英军第17师解了围,而且掩护驻缅英军得以安全地撤至印度,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
日军占领缅甸后,中国和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中断。虽然开辟了“驼峰航线”,建立了空中交通线,但受飞机数量及地形、气候条件等影响,运输量难以满足战争的需求。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中、英、美之间便进行了反攻缅甸的协商和准备。1943年,英、美在卡萨布兰卡、华盛顿、魁北克会议上决定于本年冬季开始反攻。11月,中英美开罗会议时,蒋介石建议盟军以陆、海军同时由南、北实施反攻。由于英国反对,最后决定中、美、英军由印度攻略缅北,先恢复中印国际交通线。作战主力则为中国军队。预定中国驻印军由印度经胡康河谷向孟积、密支那进攻;中国远证军由云南西渡怒江向腾冲、龙陵进攻,互相策应,歼灭缅北、滇西日军,会师滇缅边境,打通中印公路。
中国驻印军是以退入印度的中国远征军2个师为基础组建而成,新22师和新38师退至印度时,分别仅剩下3000人和4000人。利用“驼峰航线”运送援华物资返航的飞机,由国内空运人员补充缺额,在兰姆伽营地接受美式装备及训练。1943年1月,改编为中国陆军新编第1军,以郑洞国任军长,辖新22师(廖耀湘)、新38师(孙立人)及炮兵团、战车营、工兵团、汽车兵团等军直属部队,仍归史迪威指挥,当年8月,新编第30师亦飞到集训,归隶新1军建制。1944年4月,第14、第50师从国内飞抵印度,加入中国驻印军战斗序列。
中印公路是由印度的莱多(雷多、列多),经野人山区、胡冈(胡康)河谷、密支那至八莫,与滇缅路衔接。1943年2月间,中国工兵第10、第15团和美国第45工兵团、第823航空技术大队,开始共同修筑中印公路。10月初,公路己接近印缅边境,10月10日,史迪威命新38师派1个步兵团前出至塔奈河(大龙河)之线,以掩护公路及欣贝延(新平洋、新背洋)机场之修筑。10月下旬,新38师第112团占领欣贝延,尔后向辛隆嘎、于邦进攻。当时,守备这一地区的是日军第18师团第56联队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