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淞沪会战和南京失守
、第114师团)在第4舰队护卫下,乘约百艘舰船进入杭州湾,5日拂晓,其第18师团和第6师团分别由金山卫以东、以西登陆。此时,金卫左右几十公里的正面上,仅有第63师一部兵力和地方武装警戒,无力阻止日军登陆。日军为统一指挥,于7日临时组成华中方面军,松井石根任司令官,指挥第10军和上海派遣军。8日,日第10军主力开始渡过黄浦江,上海派遣军为支援第10军作战,亦分别向当面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当晚,中国大本营发现,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已处于即将被日军包围的危险境地。蒋介石急忙下令由上海撤退。由于撤退的时机过晚,命令下达的手段又极落后,命令到达各集团军时,己是11月9日,右翼第8、第10集团军和中央第9、第21集团军部队已陷于极乱状态,各级司令部很难掌握其部队了。有的部队并未接到撤退命令,只是看到友军撤退也随之撤退。左翼第19、第15集团军受到的压力较小,仍暂时固守原阵地掩护右翼、中央作战军撤退。

    11月10日,左翼军方逐次掩护撤退至吴福线阵地,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中国军队全部撤离淞沪地区。淞沪会战结束。

    日军占领上海后,第10军乘胜由太湖以南向南京方向追击,日华中方面军亦认为“向南京实施追击为有利”。日本大本营遂“废止以往之作战地域(限制)在苏、嘉线以东之指示”,于11月24日御前会议决定,“攻击南京及其他地区”。

    12月1日,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的命令。此时,日上海派遣军已攻占无锡及江阴要塞,第10军已攻占吴兴,正分3路向南京攻击前进中,12月6日,日军进出至龙潭,汤山、淳化、袜陵关、宣城之线,南京处于3面包围之中,7日,日军向南京外围主阵地发动总攻,战斗至12月10日,日军进至城垣。

    12日,雨花台失守,全城动摇,各要点相继失守。日军由光华门、中华门突人城内。蒋介石下令守军撤出南京。

    13日,日军占领南京,随即制造了长达6个星期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据战后远东国际法庭最慎重、最保守的统计,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屠杀30万人以上。

    淞沪会战开始时,双方兵力都不甚多。但为了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双方都一再增加兵力,日军先后投入20余万,中国军队投入70余万,致作战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为一场历时三月、激烈空前的大会战。

    淞沪会战使日本陆海军遭到从卢沟桥事变以来从未受到过的打击和损失,获得全中国各界民众和各党派的热烈拥护和支援,使中国达到空前的团结,振奋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反抗侵略的伟大精神,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给国内外持“三月灭亡中国”和“抗战必亡”观点的人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为沿海工业内迁、保存经济实力赢得了时间。

    淞沪战场的开辟,迫使日军不得不向其本来并不愿意使用陆军的战略方向上增派陆军。随着战况的发展,其陆军兵力不断增加,并将主战场由华北转向华东,这不仅分散了日军的兵力,使其不能集中使用于地形开阔、利于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华北战场,而且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以局部战争侵占华北,迫使中国政府屈服的战略企图,从而陷于中国全面、持久抗战的泥潭之中,不得不按中国的战略方针进行作战。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日本是进攻的一方,但在战略上却处于被动地位。因而,淞沪会战的结果,在战役上,中国军队是失败者;但在战略上,中国军队则是胜利者。

    国民政府统帅部的“最高战略指导方针”是“持久消耗战”。

    陈诚在1946年曾阐明策定这一战略方针的主要理由。他说:“我以军备不足,对有多年准备,而挟有现代化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燃烧的土地·抗日著名战役录简介 >燃烧的土地·抗日著名战役录目录 > 第三章 淞沪会战和南京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