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聿明再到东北
来帮蒋介石背守不住东北的大罪名。在这种分歧长期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蒋介石一意孤行,坚决要按自己的方案办,就不顾卫立煌的存在,在10月3日直接下令成立西进兵团,命令九兵团司令廖耀湘担任司令官,率领沈阳的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四十九军、七十一军,以及骑兵旅和炮兵、装甲车等部队共11万多人,于10月8日在巨流河、新民地区集中,12日向西进攻。就这样,蒋介石把东北战场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副重担压在了廖耀湘的身上。
由于铁路早已为我军所切断,沈阳与锦州之间的广大地区已经完全为我军所控制,所以廖耀湘的大部队进展并不顺利。但由于这时我军主力都放在了锦州战役之中,所以廖耀湘兵团还是在13日攻占了彰武。就在杜聿明到达沈阳这天,10月15日,廖耀湘攻下了彰武附近的又一个重要据点新立屯。而就在这一天,锦州已经被攻克,所谓援锦,已经失去实际意义。
10月16日上午,杜聿明和蒋介石派到东北来了解情况的国防部政工局局长邓文仪、国防部第二厅厅长侯腾一道,到了新立屯,和廖耀湘以及几位军长见面。由于这时与锦州的一切联系已经中断,在场的人都估计锦州已经失守。下一步怎么办?有的主张撤回沈阳,有的主张向营口前进。如果能攻占营口,就能从海路将军队撤回内地,廖耀湘是持这种主张的。按杜聿明原来的考虑,只要锦州能再守一段时间,从沈阳和葫芦岛两方面夹击锦州,还可能解锦州之围,仗就还可以打。如今锦州已失,就只有从营口退出这一条路可走,因为这样还可以保存一些实力,如果这时还要退回沈阳的话,实际上仍然是慢性自杀。但是,从营口退出这一方案就等于是要放弃整个东北,蒋介石目前是不会同意的。
10月18日,蒋介石来到沈阳,再次研究东北战局。蒋介石仍然坚持西进锦州,卫立煌的参谋长赵家骧在会上力陈目前不宜再攻锦州的意见,认为在保沈阳和保锦州这二者之间,不可兼得,只能采取既保实力又保沈阳的方案。杜聿明未明确表态,但在发言中倾向于赵家骧的意见。蒋介石无奈,只好说“你们研究研究”就离开了沈阳飞往北平。廖耀湘得不到是进还是退的命令,只好把11万大军摆在新立屯一带待命。
10月19日,蒋介石在北平再次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东北战局。除了从沈阳赶去的卫立煌和杜聿明之外,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也参加。会议开了四五个小时,蒋介石和卫立煌的意见仍然无法统一,杜聿明仍倾向于卫立煌,傅作义不发表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杜聿明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廖耀湘兵团仍向前进攻,能攻下锦州就攻下锦州,攻不下就转向营口,为此,得派五十二军先把营口攻下来,以便掩护廖耀湘兵团可能向营口的撤退。这个方案得到蒋介石的勉强同意。蒋介石要正式任命杜聿明的职务,让他立即去东北。杜聿明用各种借口推辞了大半天,但在蒋介石的坚持下,还是在20日午后接受了蒋介石宣布的由他担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的任命。蒋介石还决定,杜的司令部设于葫芦岛,其任务就是指挥廖耀湘兵团西进锦州和在葫芦岛的部队北上锦州,南北夹击,收复锦州。如果锦州实在攻不下来,再考虑从营口撤出。
就这样,杜聿明又回到了东北战场。蒋介石是相信杜聿明的,认为杜聿明是能够执行他的命令的。但是,杜聿明却在这几天的反复争论中明白了一些道理。他认为,蒋介石所以要收复锦州,并不是从敌情、地形、敌我兵力对比及士气等有形无形作战要素来确定他的战略战术,恰恰相反,首先是从他的主观唯心判断出发。杜聿明所明白的问题有四个:一是蒋在1946年就定下过锦州第一、锦州必守的方针,他永不改变;二是蒋已向美国保证确保锦州,并以此来求得美国进一步的援助;三是蒋太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