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拖住是为了消灭
上还有两个军的兵力,这样一来就使得平张线上的我军力量顿时显得薄弱。为了保证三兵团攻打归绥时不让平张线上的敌人向西开进,影响三兵团攻打归绥,毛泽东又在11月5日命令由程子华和黄志勇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已经进入热河的先遣兵团立即向北平东面的遵化、蓟县开进,从北面威胁北平。东北野战军的先遣兵团包括东野的四纵、十一纵,还有三个独立师和一个骑兵师,共有12万人,这支强大兵力随时可以向北平发动进攻。这12万大军摆在北平的东边,就会使傅作义不敢派兵西援,这就使得杨成武攻打归绥的行动更无后顾之忧。根据各方面的情况,毛泽东已经电告杨成武:发起总攻的“具体时间可以定在15日左右”,并“争取10天左右攻克归绥”。

    这样,三兵团攻打归绥的战斗就已经是刀出鞘、箭上弦,即将打响。可是,11月9日,华北军区和三兵团突然得到毛泽东的电令:“杨成武停止攻归绥,即在归绥、卓资山、集宁地区休整,待东北我军南下攻平津时再攻归绥。”这一下把三兵团将士们搞懵了,要西攻绥远,主要目标就应当是攻克绥远省的省会归绥。为了打归绥,可以说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做了多少准备。为什么突然又不打了呢?但是,只要命令来了,就必须立即执行。三兵团只好停下来休整。

    为什么中央军委已经确定攻打归绥的计划会突然发生变化呢?这不是华北战场上的原因,问题出在淮海战场上。

    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其进展相当顺利,我军很快就把刘峙、杜聿明集团的几十万大军分割包围。淮海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基本上都是蒋介石的嫡系,国民党军队中的所谓“五大王牌”,除已经消灭的三支以外,都在这里。如果这一仗把蒋介石打痛了,他很可能强令傅作义把华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调至淮海战场加强力量。不说全部60万,至少属于中央军系统的40万是完全可能调过来的。因为,在蒋介石心目中,守淮守江,无论如何也比守华北要重要得多。如果蒋介石真的要这么干,由于东北野战军主力还没入关,我军对天津、塘沽地区还没有形成完全的封锁,且还没有海上控制权,蒋介石的军队是完全有可能从海上南撤的。这样的结果,既不能在华北消灭这些敌人,又大大增加了淮海战场上我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负担。所以,为了坚决把华北的60万敌军留住,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这其中的一条就是暂时放弃攻打归绥,因为归绥守敌不多,傅作义有可能认为归绥不可能守住,西援的意义不大,就干脆不去援救。

    毛泽东这时不能允许出现这种可能,他要的是绝对的把握。同时,如果我军攻归绥,也还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就是傅作义将他晋绥系统的军队西撤绥远,固守老巢,而让蒋介石的中央军系统部队南撤,这种情况也是毛泽东所不允许的。所以,他决定让三兵团攻打归绥的计划改为攻打张家口,包围傅作义唯一的一个嫡系兵团孙兰峰兵团。孙兰峰兵团是傅作义的命根子,傅作义无论如何也不能不派出部队前往援救。为了保住他的命根子,他也就不可能向南撤走。三兵团转向张家口地区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堵住傅作义系统的军队有可能向西退走之路。

    总之,毛泽东的打算是让华北的敌人既不能向西逃,也不能向南逃,就是要将其抑留在平津地区,以便在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之后将其全部消灭。

    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在11月13日给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的一个电报中说得很清楚:“重在抑留傅敌于平、张、津、保地区,不使西退,亦不使其得由海上南撤。”

    正是从上述考虑出发,毛泽东在11月24日给杨成武发出了如下的电令:

    成武率主力3个纵队于明25日由现地出发,以6天时间(愈快愈好)到达张家口附近,然后以两个纵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决战·平津战役简介 >大决战·平津战役目录 > 二、拖住是为了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