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十回 藩司李湖出言骇世 书胥条陈大放异彩
他行商。潘振承同李湖接触不多,但印象深刻,李湖敢作敢为,别出心裁。他那句“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话,注定他将会做出不同凡响的大事。

    清缴湖丝

    潘振承陪同李湖、雷之俭视察十三行中国街。

    中国街不是一条标准意义的街道,建筑杂乱无章,街道不成一条直线,曲里拐弯,最窄处仅能通过四人抬轿子。李湖最不满意的是,有许多作坊挤在店铺中。像制作雨伞,上了桐油还要放到户外晒,当街摆一排雨伞,弄得走路都没地方下脚,完全可以迁到西关或河南。

    李湖做事果断,思路清晰,走中国街巡察一圈便责成雷之俭:“老雷,十三行在你的地盘上,扩大十三行范围的事情由知府衙门全权掌控。先把关墙朝北挪三丈,圈进来的屋舍全部拆除改做货栈;这条中国街必须拉直,街面拓宽到两丈五。粗工制作的作坊一律迁走,保留精工制作的作坊,比如折扇绘制、竹木雕刻、瓷胎描花、锦缎刺绣等,必须做给外商看,还必须根据外商的意图和图样现场制作。这样的作坊不仅不能撤走,该引进还得引进。东西卖得多,地方的赋税才能增加。你明天就动手,先把新关墙划出来。”

    “这?”雷之俭甚感为难,“新关墙北移涉及住户商户的利益,下官担心——”

    “担心什么?我看你是怕重蹈庄有恭覆辙?外洋贸易额都翻番了,入住的外商远远超过四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范围为何不可扩大?你尽管去做,出了事我一人担待。”李湖说着把脸转向潘振承,“启官,雷知府前怕狼后怕虎,你怎么看?”

    潘振承斟词酌句道:“雷大人的担心有一定的道理,关墙北移涉及住户商户的利益。末商有个建议,既然把人家的屋舍划进来,就得允许人家在十三行生存,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而难以实现的愿望。屋舍圈进来,不一定非得全部拆除改建货栈,房产仍归原有的业主,是拆是建,是改建货栈还是改为作坊,他们自己会通盘考虑。至于改建后的中国街,末商建议围绕服务外商重新规划,增置庶民店铺,可以说成讨好夷人,也可说成怀柔夷人,还可说成严加规管夷人。店铺增加,可以减少夷人找借口外出吃饭购物。这不是更利于防夷吗?”

    李湖用赞许的口气:“这主意好,我禀上时就这么说。街名嘛……”

    潘振承道:“外商在夷文中把十三行叫做贸易镇,后街叫中国街。依我看,不如叫十三行街直截了当。”

    十三行规划由潘振承与雷之俭合计定夺。十三行街的门面,除了行馆或食肆,其余商铺尽可能改为单列多进式,门脸狭小,便于容纳更多的商铺,商铺的纵深部分做作坊或库房。计算下来,改造后的新商铺比原先多出六十五间。僧多粥少,很多商家竭力挤进十三行。潘振承按照李湖的意图尽量引进特色作坊。

    潘振承和蔡逢源考察了内城的瓷版画作坊,谈妥迁移事宜,两人上城北的越秀山散心。越秀山乃广州城内最高处,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江风掠过南城墙吹来,带来丝丝凉意。两人坐进古树下的茶座,问茶倌有何好茶叶,茶倌随口介绍了几种,蔡逢源道:“沏一壶湖州白茶。”

    湖州白茶产于湖州府安吉县,安吉银毫在宋代就非常有名,是湖州地方官孝敬皇上的必选贡品。由于湖州丝绸的名气太盛,人们谈到湖州特产,很少言及茶叶。湖州是江南最大的生丝集散地,附近府县的生丝运到湖州,都以湖丝的名目外销。朝廷对湖丝出口时禁时弛,即使是弛,也必须奏请朝廷,由皇上“体恤怀柔”,“恩加放行”。奏章必须写明出口到哪个藩属国,由哪条番船运载,出口多少斤。

    两人由湖州白茶,谈到湖丝。

    “我已经同多家外商打过招呼,出口粤丝可以减免过半关税杂费,可这些外商仍在观望。”蔡逢源说这话是想探潘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清商埠简介 >大清商埠目录 > 第五十回 藩司李湖出言骇世 书胥条陈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