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董臬司贪功独断案 李制宪出手巧干预
按察使董启祚靠查办教案发迹,他贪功心切,把总督巡抚撇到一边;馨叶出了个馊主意,运银子上钱庄换银票,却不拿走银票;彩珠早就对神出鬼没的馨叶有所防备,叫一个家奴去盯梢“小寡妇”;李侍尧召集师爷商量对策,师爷争来争去,没个结果;李侍尧突闯臬司公堂,信口雌黄易经通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李侍尧力保易经通,却不管潘振承的死活……
筹措贿银
高华里的臬狱分明号和暗号。明号用木栅栏隔开,关从犯和罪行较轻的犯人,以及审讯后等待判决与秋审的犯人。号与号之间可以互通话语或传递食物。暗号四面是墙,三寸厚的实木门,仅留一个送食物的小孔。暗号关的是重犯要犯,以及行将处斩的死囚。潘振承、潘有仁、伍国莹、易经通、殷无恙、汉森等六人关在暗号里。
号子里连油灯都没有一盏,黑咕隆咚。潘振承临走时把随身物全交给彩珠,没带怀表,只能估计是子夜时,狱卒把易经通带走。监牢里除了耗子的叫声,便是汉森的抗议声和有仁的哭泣声。潘振承盘腿坐在光板床上,思考突如其来的夷教案。身为十三行总商,潘振承防范民人信教从不敢松懈。庶务吏史德庵更是谨慎小心,连民人靠近教堂都要受到惩罚。潘振承万万没料到易经通利用出入教堂之便加入洋教。潘振承向来以为易经通是个小人,然而小人再糊涂也不至于拿性命开玩笑。也许易经通受殷无恙的诱使?潘振承不怨恨殷无恙,殷无恙是个传教士,发展教徒是他的天职。潘振承只能抱怨自己麻痹大意。
潘振承对臬司董启祚的背景略有了解,他是福安教案的始作俑者。乾隆十二年,潘振承和彩珠在吕宋遇到过不少避难的福建教民,他们对董启祚恨之入骨。福安教案的五个洋教士全部被处死。照此看来,殷无恙和汉森性命难保。按照保商制度和防夷条例,夷人犯过,保商受罚。就是说,保商受的惩罚比犯过的夷人还要重,倘若殷无恙和汉森落下死罪斩首,保商岂不要凌迟处死?潘振承顿感毛骨悚然,他做不到视死如归。他舍不得抛下一手创立的显赫事业;舍不得温存贤惠的彩珠和可爱的儿女,舍不得睿智美貌与他相互依恋的馨叶……
昨晚,潘振承叫彩珠向馨叶报信,意思是要馨叶帮拿主意。海关监督德魁在潮州巡察总口,巡抚钟音是个书快团,李侍尧复任粤督恐怕还在路上行走。潘振承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李侍尧身上,李侍尧识大体的话,就应该阻止董启祚把易经通案弄成惊天大教案,否则,广东的外洋贸易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然而,就算李侍尧已经赶回广州,他能有何作为?难道他能说服一意孤行的董启祚?一心想借教案再立新功的董启祚会听李侍尧的?
墙上的透气孔渐渐透露出灰蒙蒙的晨曦。潘振承听到一串脚步声,急忙拨开门孔的搭板朝外窥视,狱卒架着一个血人过来,易经通耷拉着脑袋,昏迷过去。典狱开了隔壁号子的门锁,易经通被扔了进去。可以想象,酷刑之下,易经通什么都会招,甚至会在董启祚的诱导下乱咬人。
稍瞬,狱卒带殷无恙出来,他手上戴着笨重的手铐。潘振承把脸贴在门孔,殷无恙放慢脚步侧目与潘振承交流,目光中含有愧疚。一个狱卒猛推一掌,殷无恙跌跌撞撞,消失在潘振承的视线外。
透气孔射入一束明媚的阳光,外面还传来鸟的啼叫。一个睡眼惺忪的狱卒拨开门孔搭板,将一钵粥放在方孔的托板上。潘振承接过粥钵急切问道:“狱爷,你可听说总督李侍尧回广州没有?还有,还有,外面有没有一个叫区彩珠的妇人恳求探监?”
狱卒冷冷打量潘振承,吧嗒一响关上门孔搭板,从外面扣死。
此时,彩珠正在司狱衙门外哭求探监。狱卒冷酷得像石头,彩珠下跪磕头,哭得嗓音渐渐嘶哑。一个年迈的狱卒于心不忍,悄悄跟彩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