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天山不平静
。并且从前所谓三区与七区的对立状态,也因此自然得到解决,新疆以后就成为真正的统一的省份了。”
这篇《告全疆将士书》也是陶峙岳自己的人生告白。直到此刻,陶峙岳才算真正地起义了!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灵魂深处正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对新疆十万国民党部队的改造,有着巨大的影响。
根据“按实际人数,有一团即编一团,以编足为准”的原则,改编工作已着手展开。中央军委决定将新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进入第一野战军的编制序列。彭德怀指示,由一兵团抽调部分干部充实起义部队的各级领导,原则上老部队一个师负责编配一个起义师,有点像后来人们总结出来的“政治帮对”“一帮一、一对红”的味道。
这是二、六两军进疆之后头一项挠头的任务。部队长途跋涉陆续到地方了,面对的是民族地区,驻地分散,还要改编别人,改造别人,因而“个顶个”的自身过硬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早在河西出发之前,两军都分别召开了军党委扩大会,强调作风,强调入疆之后的各项政策,诸如对待起义部队政策、民族政策、对苏政策等。
彭德怀还提出一个“本位主义”的概念。他把各军的主要领导分别找去,由他和王震、许光达、徐立清、甘泗淇一起谈话,说:“本位主义可不是好东西,近来有点发展,么子道理呢?就因为今年的思想比去年放松了,埋头行军打仗,又没得休整。现在,战争基本上结束了,就将转入和平生产建设时期,松一点的思想容易产生。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反对本位主义,保证政策纪律的执行。有那么一种人,嘴上也喊反对本位主义,可是,看见人家搞了东西,自己没搞到,就反对人家的本位主义。要是自己把东西搞到了,就不会反对了。这种人反本位主义,自己比本位主义还坏!”
彭德怀这一“锤”敲得恰到好处。当时摆在各部队面前的局面极其复杂。新疆之大、情形之乱,是尚未入疆的指战员们难以想象的。任务轻重、驻地远近及其条件的好坏,还有物资保障方面等,都是问题。别的不说,仅仅是“生存”二字,就得要比内地多费多少脑筋。
相比较而言,去往南疆的二军更为艰难一些。这种艰难,首先从长途跋涉开始。许多工作都是在行军途中一边走一边做的。
酒泉出发时,部队情绪还是颇为兴奋的,物资上多一点少一点,谁也都不太计较。四天之后到达鄯善,听说起义部队有人刚刚把欢迎解放军的一个县长打死了,大家一下子警觉起来。又过了三天,先头到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部的和硕、焉耆,上级突然宣布,因为汽车有限,汽油、机油困难,部队要准备沿着塔里木河一步一步走到阿克苏!干部战士去掉四个轮子,这才初步尝到一点新疆的滋味。
新疆太大了!月前王震带二军从西宁告别一军,攀越祁连山到河西,那么艰难,走起来也只有几天的事。好家伙,跑到新疆这一走就是十几天,还坐着大卡车呢!现在要改徒步,平均每天走80里以上,没有20天也到不了阿克苏。太阳下山时,就有战士悄悄地问:“妈呀,这还在新疆吗?”
此时关内也不过农历重阳节前后,可新疆已是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了,鹅毛大雪满天飞。茫茫戈壁,风沙夹着积雪,弥漫一片。瞅着天色昏暗时,指挥员把手往某个小沙丘旁边一指,说:“宿营吧!”部队就盘开了。战士们顶着风雪架帐篷,谈不上洗脸洗脚,抄把雪擦擦就完事了。老棉袄不脱,皮帽子也不摘,怀里抱支枪倒头便睡。随便什么时候,觉得肚子饿了,就到帐篷外面抓把雪,咽几口干粮……
深夜冷得睡不着觉,老兵和新兵悄悄地聊开了。
“喂,光听人叫新江(疆)新江(疆),走这么远的路咋就见不着江呢,净是沙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