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戡乱与解放
心人身安全,表示,这个问题将由美、苏两国负责。
蒋介石捏着斯大林的心思,说话办事更“大度”了。8月23日给延安的第三份电报,几乎到了生拉硬拽的地步:“承派周恩来先生来谕洽商,至为欣慰。唯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兹特备飞机迎近,特再电驰速驾。”说着话飞机也来了,而且上面坐着美国大爷赫尔利。
毛泽东究竟去不去重庆?围绕这个问题,数日内在延安高级干部中掀起轩然大波。蒋介石何许人也,共产党人领教得够多了,翻手云覆手雨,廖仲恺、张学良、杨虎城都是前车之鉴,谁也无法拍着胸脯为毛泽东的人身安全打包票。可是,从8月14日到23日,短短十天时间,蒋介石一连给毛泽东发出三封邀请电,气势咄咄更兼天花乱坠。
蒋介石在电文中表示:“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岂仅个人而已哉!”这简直就是一篇和平赞美诗。
不仅如此,对于最初关于受降方法的“一日三令”,蒋介石也给出了合理的“说法”,说那是“系由盟军总部所规定”,还说“朱总司令如为一爱国爱民之将领,只有严守纪律,恪遵军令,完成我抗战建国之使命”等,如此连篇累牍,理由冠冕堂皇。
更何况,斯大林还在那里为老蒋“给力”,不依不饶、软硬兼施。
毛泽东沉吟了好几天,8月22日发出派周恩来“前来晋谒”一电的同时,高调接见周励武和罗伯伦参谋,把发往重庆的电报内容一五一十通报给他们。
周、罗二人连续几天紧张得一塌糊涂,在延安大街小巷四处打探毛泽东的真实意向。结果,所有消息都表明:毛泽东不可能去重庆。于是,重庆得到的全部密报都是:毛无意赴渝谈判。蒋介石听了后表面上皱起眉头,实际心里舒服啊,这正是他想要得到的情报。和谈成为公开的幌子,他哪有半点儿时间去作和谈准备,只一门心思忙于调兵遣将,抢夺各大城市及战略要地。
中共中央有关谈判的各项准备工作,可谓紧锣密鼓,所有和谈文案都在日夜突击精拟之中。各项战略方针也在不知不觉地贯彻落实。就在8月22日这一天,毛泽东还发布了《关于改变战略方针夺取小城市及广大乡村的指示》,要求所属各部队,把夺取小城市和广大农村作为重点。在这份引人注目的文件中,他第一次响亮地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这才是时局中的大是大非,是社会良知的聚焦点和历史发展的主动脉。毛泽东在抓不到“权”的时候,必须抓到“理”,因为“理”总是活在绝大多数人心中的东西。毛泽东永远信奉人民创造历史,而不是那些不可一世的权贵。
延安委曲求全严阵以待,重庆财大气粗忘乎所以
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枣园郑重召开大约50人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判断当前国际国内政治军事形势。经过反复考虑,他已胸有成竹——亲自到重庆“会一会老蒋”的决策铁板钉钉。为“妥当”起见,拟派周恩来先行一步。毛泽东把自己的想法一说,会场立刻再起波澜,核心依然是“为主席的安全担心”,有人甚至上纲上线,提到政治高度,坚决反对毛泽东冒险,如果毛自己执意要去,那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
毛泽东内紧外松,显得很洒脱。他是把握政治脉搏的高手。试想,在几乎全世界舆论焦点密切注视之下,蒋介石怎么可能愚蠢到对赤手空拳的他用手段呢?就是斯大林不表那个态,承诺美苏负责他的安全,毛泽东也料他蒋介石不敢(但事实上这个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