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江北扬戈
一九四九年三月至四月
六安 蚌埠 合肥 长江边
<er h3">1
刘伯承伏案疾书,俊秀遒劲的蝇头小楷,一丝不苟地落在黄黄的毛边纸上——《渡江战术注意事项》。他的严谨体现于战场、案头,甚至生活中,诸如起居、言谈、着装。他打的绑腿,是那种叠摞起来的“人”字花,紧挺精神,一丝不苟,一年四季如此——即便在盛夏,过黄泛区的时候,后面三十万大军尾追,天上层层飞机轰炸,脚下是一陷三尺深的淤泥。
三月下旬,他带领二野司令部进了皖西重镇六安。六安是当年的苏维埃革命老区,几乎家家都“闹过红”,户户都有子弟参加红军。解放军进城的那天,满城的红旗红标语,满街满巷的欢迎人群,城楼上都站满了人。
城北小学的老校长,带领着学校的教员、学生正挥舞着小红旗欢迎解放军,县工委的干部找到他说:“解放军不愿扰民,要在学校的操场露宿,你看怎么办?”
校长立即动员,除了一间女教员的宿舍,其余房舍全部腾了个空。
傍晚学校门口来了三辆吉普车,一位身材魁梧、戴着眼镜的老军人从车里走出来。
老校长得知那就是刘伯承,激动地说:“哎呀呀,他还是川蜀名将、讨袁英雄的时候,我就知道他的名字了!我们学校幸运啊,真不敢想刘伯承能在我们学校住!”
刘伯承带领部队住在了后院的三间房里,那是学校的算术教员室。
在这里,刘伯承逐一阐述了他以十点构成的《关于渡江战术注意事项的指示》。他对渡江作战进行的战略战术准备早就开始了。在他撰写的《论苏军对筑城地带的突破》的编译前言中,他分析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一针见血地指出:
长江布防,有所谓“直接配备”,即将其主力直接配备于长江南岸;有所谓“前进配备”,即将其主力前出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作战;有所谓“后退配备”,即以一部配备于长江两岸要点,强化侦察,而以主力分别配备于南岸纵深的机动地点……
蒋介石长江防御的前进配备,大而言之,即其在黄河、长江之间的防御;小而言之,即其经常叫嚣的“守江必守淮”。这些都因淮海战役基干兵力的丧失而无法实施。其后退配备,也因兵力少,江防宽,与南岸交通困难而不能如此做。他不能不着重于直接配备,但是还是因为兵力少而不容易做到。汉口以下长达两千余里的长江防线及其必要的纵深配备,太费兵力了。在长江向北岸的突出部,如汉口、浦口等要点,也各只有两基干军的兵力,遂使这样漫长的江防成为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阵”,任人横斩。如其一处被斩断,则全线震撼。
对于如何斩断这个“死蛇阵”,刘伯承认为:
必须善于搜集船只;善于组织部队作战;善于侦察南岸敌人的防御配备,进行精细的研究,力求在宽大正面同时渡江的情况之下,针对敌人的弱点作出重点突击的部署;善于组织集中的炮火以支援渡江的步兵,使其不遭到敌人舰队、炮兵和坦克的阻碍。
<er h3">2
素有珠城之称的蚌埠市南郊有一个叫孙家圩子的村庄,村子侧后是梅花山,山上的石头全是有梅花图案的。村子不算小,大都是土坯墙、茅草顶。
三月下旬,甲长带着几个兵来号房子,首先进了孙敦兰的家。上个月国民党第八兵团刘汝明的部队也是在这个村子住的,刘汝明就住在孙敦兰家里。怕大哥、二哥被抓壮丁,孙敦兰的母亲把大儿子、二儿子藏进地洞里,洞口就在母亲的床下。哪知刘汝明就住进了母亲那间屋子里,饭、水都没法往地洞里送,急得母亲躲在柴棚里直哭。幸亏只住了一天,刘汝明和他的部队就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