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有两种读法,俞曲园群经平议主张如孔注“身能反礼”,克字当能字讲,一读,己是己身,“己复礼”三字连文。今仍照普通读法,四字连续。克己就是克制自己,依马融“约身”讲,就是约束自己。复礼的复字,或作反字讲,或作归字讲,皆是相合的意思。凡事能约束自己,不责备人,便能合礼。约束自己,就是礼让他人,宽恕他人,如此即得礼之根本,所以就是仁。这是孔子引用成语答颜子之问。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一日克己复礼”四句,是孔子就此成语加以解释。马融注:“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皇侃疏:“人君若能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民咸归于仁君。”例如周文王在为西伯时,虞、芮二君争田,相与朝周,请其评理,待入其境,所见朝野人士无不相让,二人自惭而返,天下闻而归周者四十余国。克己复礼的功效由此可见一斑。这是就人君而言,若论普通人,如能克己复礼,也是无往而不为仁者,足以感化人群。“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说行仁全在自己,不在他人。礼记中庸说:“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屋漏是室内西北隅,安藏神主之处,无人可见,在无人之处尚且不愧,何况在有人之处。所以如此,就因为行仁全由自己,而不由人。
以上是总纲,颜子一听就能领会,于是再问克己复礼的条目。孔子答以非礼勿视四句。不合礼的现象不要看,不合礼的声音不要听,不合礼的言辞不要说,第四句凡遇一切不合礼的事情皆不要动。勿动的“动”字,古人解释不一。如果解释为动容貌,或者是行动,皆不妥当。眼视耳听,皆由于身,言出于口,动则应该属于心意。心为身口之主,既能不动心,则身口自然也能不为所动,所以“勿动”应指不动心而言。
最后,“颜渊曰”以下两句,是结语。请事斯语,意思是遵照孔子的话去奉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大祭,大意是说,出门与人相晤,犹如接见大宾,使用民力犹如承奉大祭。见大宾必须敬,承大祭必须诚,诚与敬即可为仁。阮元揅经室集说:“此章大宾大祭专指天子而言。”皇疏引范宁说:“大宾,君臣嘉会也。大祭,国祭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字当加字讲,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加于他人之身。举此一条,可以类推一切。这是恕道,能行恕道,即可为仁。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就是无论在那里做事都不使人抱怨。如果不仁,便办不到。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臼季说:“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管子小问篇引语说:“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由此可知,孔子所说“出门如见大宾”两句是引用古时成语,“己所不欲”两句也是引用成语,至于“在邦无怨”两句是否古语,则不得而知。但就前二条而论,可见孔子说话犹以古训为依据,何况普通学者,言论怎能不谨慎。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宋国人,是孔子的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名耕,字子牛。宋司马桓魋是他的哥哥。桓魋有意谋害宋景公,子牛深恐其谋反成功,便是弑君篡位,天下人皆得诛之,谋反失败,也必然召来灭族之祸,忧国忧兄,陷于两难之境。因而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