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 读音小议
另条注音,这表示“应该”另读;少数则不这样处理。其中又分两种,一种数量不多,是注明“读音”(意思大概是这样读也可以);一种数量较多,是注明“旧读”,这表示现在“不必”另读,可轻装则轻装了。四、望文生音,不管另读也是将来的大势所趋。如“(再)三”,很少人读sàn;“(游)说”,很少人读shuì;作姓用的“仇”“盖”,连本人也望文生音,不读qiú、gě了。五、有些字的另读,似乎放弃了更顺当一些。如“文(过饰非)”不读wèn,当赠送讲的“遗”不读wèi,“滑(稽)”不读gǔ,“(阿)房(宫)”不读páng,不是很好吗?

    减轻负担的原则,说得更周密一些是,凡是照字面读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的,就放弃另读。这个原则容易定,可是运用起来又会遇到疑难。难不在两端而在中间。一端是明显可以放弃的,如一般词语的“数”(当屡次讲读shuò),“倩”(当女婿讲读qìng),专名的“(仆)射”(读yè),“(郦)食其”(读yìjī),等等,照字面读都不至引起误解,放弃另读没有问题。一端是明显不能放弃的,如“责”通“债”,“信”通“伸”,“识”通“志”;“(数)奇”读jī,“(宫商角)徵(羽)”读zhǐ,“(白云)观”读guàn,照字面读会引起误解,就不好放弃。中间的,字数未必很多,类型却千变万化,如何去取要仔细考虑,甚至要个别解决,这里不能详谈。

    这里必须多考虑的是,讲读文言的时候,遇见这类问题怎么办。很明显,语言是大家共用的交际工具,专就读音说,某字怎样读,只能由约定俗成定之,或主管部门(如审音委员会)定之,个人,不论有什么想法,总不当擅自作主。我个人的想法,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完全照辞典,如“稽首”读qǐshǒu,“亲串”读qīnguàn,“朱提”读shúshí,“单于”读chányú,“冒顿”读mòdú,等等;辞典注明“读音”的,或从读音或不从读音;辞典注明“旧读”的,告诉学生或自己记得,旧日有另读,今可不从。另一条路,酌量运用减轻负担的原则,向学生讲明或自己记得,某字的某种用法有另读,从不从皆可。

    三

    前面说,文言读音问题很复杂。以上只谈了复杂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来自文言的常用花样,调平仄和协韵。于是问题来了,如果完全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读,而且酌量求减轻负担,而这样碰巧与调平仄和协韵的要求冲突,怎么办?一条路是不管,这就会失掉由调平仄和协韵而来的声音美;一条路是顾全声音美,追逐旧读,这样不只不能减轻负担,反而要比辞典保留的走得更远。看下面的例:

    (1)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丘迟《与陈伯之书》)

    (2)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例(1)“出”,旧音是入声字,现代汉语读平声;如果读作平声,与“军”平仄失调。“别”也是入声字,现代汉语读平声;如果读作平声,与“咽”“月”不能协韵。要是顾全声音美,就要找回旧音,读作仄声。(这里说仄声,因为普通话没有入声,只能读作去声。因此,严格地说,所谓追逐旧音,只能大致地追逐到“仄”,不能细致地追逐到“入”。)

    讲读文言,割舍声音美也是一件难事;如果不能割舍,那就只好在读音方面忍受一些麻烦。幸而这样的麻烦并不很多,习惯了负担也不至过重。下面分类举一些例,以便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散文是“散”的,但是有时候也有平仄协调的问题。

    (3)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盐铁论·本议》)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文言津逮简介 >文言津逮目录 > 二 读音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