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巫气的哲人”
et市场开始有了变化,瀛海威却没有进行战略上的相应调整,还是一味炒作,沉溺于品牌形象的宣传,网站的技术结构、服务内容却没有实质性的调整,以致在应该得到回报的时期却给了后来者以追赶的机会。
很显然,作为企业创始人的张树新在开门立户、初战告捷之后,并没有能够把瀛海威带进一个理想的成长空间。在这里,一个至今仍困扰着中国民营企业的课题挡在瀛海威前行的大道上:创始型企业家应该如何处理企业发展与自身定位的关系。随着企业的成长,创始人的角色事实上也在发生着不可抗拒的演变,如果创始人漠视或抗拒这一点,那他很快就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成为自己的掘墓人。面对这一企业由幼年向成年转型中必定会萌生的困惑,创始人其实面临着三个需要十分理智地加以回答的拷问: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怎样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者?在所有的企业需求中,什么是我今后最有能力为之提供的?我的兴趣和志向是什么,是否与企业长远发展真正吻合?
回答这些问题,对每一位充满激情和责任感的创始型企业家而言都是残酷的,甚至它们的结论根本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可是所有的人都别无选择。以这样的视角来观察日后中国网络界发生的创始人纷纷“下岗”的现象,便不足为奇了。
永不停顿的时针很快滑到了1997年底,瀛海威高歌猛进的脚步突然变得蹒跚了起来。这一年的6月,国家邮电部门投资70亿元启动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随之而来的就是全国范围入网价格的大调整。到9月,瀛海威月收入就下跌到30余万元。除北京站点有2万余名网民外,其他7个站点网民加起来不足4万,张树新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真实寒冷。在这年圣诞节的日记上,昔日的诗社社长张树新写下一段颇为感慨的文字:
“……深夜,我们刚刚从郊外回到家中,窗外大雾弥漫。在我们开车回家的路上,由于雾太大,所有的车子都在减速慢行。前车的尾灯以微弱的穿透力映照着后车的方向。偶遇岔路,前车拐弯,我们的车走在了最前面,视野里一片迷茫,我们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后面是一列随行的车队。
“我不禁想,这种情景不正是今天的瀛海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