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带着巫气的哲人”
    张树新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百姓网”概念的人。正是这个概念的出现让互联网走下“专业的神坛”而成为现代日常生活的工具。可是,张树新始终没有弄明白,老百姓到底需要一张怎么样的网。相反,张树新把网络看得十分地神圣,也鼓吹得十分地神圣和神秘。她把一位启蒙者的错觉当成信念般的公理来进行布道。一位叫FanGxD的网民回忆自己听过一次张树新关于网络的玄而又玄的演讲,觉得她有点像“带着巫气的哲人”。

    网站应该发布什么信息?网民究竟需要什么?瀛海威应该培育怎样的网站特征?网站的技术支撑点是什么?对于这些疑问,张树新和她的部下跟所有网民一样不甚清楚。

    “为炒作新闻热点而炒作,不考虑市场规律,这是瀛海威做好多事情的一贯作风。一个项目提出来,没人认真研究市场,做市场预测,不去探究其市场推广的可能性。”一位离职的部门经理如此评说。

    1997年,一位点子大师向张树新提议,香港面临回归,党的十五大即将召开,三峡工程开工在即,爱国主义肯定是本年度的第一主题,瀛海威何不利用这个时机做一个“网上延安”?热衷于创意的张树新凭直觉意识到这是一个既有社会意义又有商业价值的主题信息:“网上延安”创意很好,把延安的历史、现实、人物故事都放在网上,可通过教委组织全国中小学生观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增加公司收入。张树新同时指示,要做“海量”,用最好的技术,先延安,后西安,再全国,最终推出“网络中国”,使之成为瀛海威的经典品牌。

    于是张树新马上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为配合爱国主义教育,瀛海威将耗时3年,投资千万,推出《网络中国》大型主题信息。果然,大小传媒一时炒得沸沸扬扬。

    经过制作部门的努力,1个多月后,200个网页、500幅图片、10多万字的“网上延安”上网了。“可后来事实是,‘网上延安’点击率非常低。”当时为从事这一项目狂热投入、挑灯夜战的一位职员万分沮丧地说。

    “我们知道2000年以后我们会赚钱,可我们不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这是在瀛海威公司员工中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与此相对应的是,瀛海威有很多战略性的宏伟计划和美好的效益预测。张树新曾计算出1997年瀛海威当年度的网上游戏利润为1000万元,她还要求员工在3个月内拿出10个高水准的游戏软件。而当时,瀛海威的所有中继线即使用满24小时也不可能达到1000万元的目标,3个月拿出10个高水准的游戏软件更是天方夜谭。瀛海威还曾着力开发当时在国际上亦十分超前的“网上交费系统”,一个留美博士后关在屋里埋头大干了8个月,做成后投进网络里却如同石沉大海。

    瀛海威的联机服务是实行收费制的。日后网络业的发展趋势表明,这一方式是彻底失败的。它无异于把网站变成了一个上岸票价十分昂贵的孤岛,自绝于汹涌澎湃、开放自由的信息海洋。对此,张树新始终没有下决心进行转轨,这大抵是瀛海威的第一个大败笔。而尤为糟糕的是,瀛海威还使用了一套与互联网tCP/IP所不同的通信规程,广大网民所熟知也最容易找到的标准浏览器NEtCAPE和IE,在号称“纵横时空”的瀛海威竟然不能使用,这等于是以一家之力在与整个世界网络标准相抗争,也当然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对此的抗议声从用户到公司内部一直不断,可直到1997年10月,瀛海威才宣布取消这一规定。而在这漫长的两年时间里,瀛海威的高层主管坚持不改规定的原因,竟然是“公司花了大量财力、人力研制出的专用软件不能随便舍弃”。

    死抱住所谓的技术创新而忽略市场需求,这是工业时代生产方式的通病。令人遗憾的是,当今很多高科技领域的企业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败局Ⅰ简介 >大败局Ⅰ目录 > “带着巫气的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