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1875年:买办救国
。”其结果是,中国商业领域出现了人才和资金的流失,当工业化机遇到来的时候,与日本相比,中国就缺乏实现工业化进程所必需的“管理人才。”在晚清时期,惟一被认为符合企业家标准的商人群体是买办,郝延平在他所著的《19世纪中国的买办》一书中用大量事实证明,中国买办“就是杰出的熊彼特式的企业家”,到1900年,有多达1万名买办符合这个标准。(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美籍经济学家家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提出者,在他看来,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商业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企业家从事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李鸿章所聘的唐、徐两人是当时名望最高的买办,也都在航运上闯出过大名声。

    唐廷枢(1832-1892)是当时最大资本规模的英商怡和洋行的大买办。(洋行是指外国资本在中国开设的贸易商行或代理行号的通称,在早期,它也从事银行业务,欧美人自称为公司(company),日本人称株式会社。)他的父亲是一个美国传教士的听差,早年就学于一家教会学校,他的同学中就有上章所提到的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据哈佛学者刘广京在《唐廷枢之买办时代》一书中引用当时人评语,说他“讲起英语来就象一个英国人”,他在年谱中也自称“受过彻底的英华教育”。青年的时候,他还用广东方言编过一本《英语集全》,是最早的中英文学习用书。

    30岁那年,唐廷枢进入怡和洋行。当时,美国因南北战争影响了棉花出口,英国、印度等国棉纺厂货源紧缺,转而向中国采购棉花——从这个细节可见,全球化的景象在19世纪中后期确实已经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唐廷枢抓住时机,在上海开设修华号棉花行,为怡和洋行收购棉花,很是赚了一笔钱。因才干出众,入行三年后,他就被提升为洋行买办,并获权掌管金库。

    1869年,唐廷枢向洋行老板建议投资轮船航运业,在他的主持下,怡和先后开辟了上海至福州的轮船航线和对马尼拉的航运,这一新业务为怡和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一些轮运的年利润率竟高达60%。唐廷枢一时在商界名声大噪。他的竞争对手美商旗昌洋行老板F·B·福士在一封信中认为,唐廷枢“在取得情报和兜揽中国人的生意方面,能把我们打得一败涂地。”正因此,当李鸿章决意从买办中为招商局寻找领导人选时,第一个就瞄准了唐廷枢。

    比唐廷枢年少6岁的徐润(1838-1911),其买办经历也十分相似。他15岁就随叔父到上海,在宝顺洋行当了一名学徒。宝顺洋行为英国大鸦片商人颠地所创——此人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时,与林则徐对抗,被林认定“诚为首恶,断难姑容”的英商代表——是南方历史最悠久、最有权势的洋行之一,徐润从月薪10元的小学徒开始,到24岁时已升任主帐。

    随着清政府被迫开放各个口岸,宝顺洋行在各地迅速“查看形势,立行通商”,徐润就充当了坐镇上海,协调各沿岸分行的重要角色。他很早就预见到长江航运的重要性,竭力开拓长江轮运,在他的怂恿下,宝顺从香港购进一艘叫“总督号”的轮船,稍事装修后投入长江航运,该轮客货两用,还可拖带4艘钩船,每艘又可装货600吨,从上海到汉口一个来回,仅货运收入就已将购船、装修的成本收回,获利实在丰厚。此后,宝顺购置多艘江轮,在上海建成了惟一能容纳海轮的宝顺大船坞,还相继开通了上海到日本横滨、长崎的航线。航运业务让宝顺每年的进出口总值达到数千万两,在各洋行中盛极一时。徐润也因此成为宝顺洋行的总买办。

    到1866年,伦敦爆发金融风潮,所有英商企业都受波及,宝顺的股东们开始拆股收缩,美商旗昌洋行乘机在两年后收买了宝顺全部的航运业务。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简介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目录 > 第二章 1875年:买办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