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1870年:未死将生的时刻
1877年的《纽约时报》曾记载说,“天朝的人民无法理解电报的工作原理,他们认为是洋人雇用了机敏而无形的鬼神,在线路内来回穿梭,传递信息。如果在电报线附近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情,立即就会有人造谣,比如说其中一个传信的邪神玩忽职守,从电线里跑出来,迷路了,因此导致祸事发生,等等。这种谣言通常会引起骚乱,暴徒们将毫不犹豫地冲过来,砸毁机器。有一次,因电报线附近某个人生病,一夜之间,一英里长的电报线就被毁坏了。”关于电报的争议整整吵了十年,一直到1880年才稍稍平息,朝廷准奏筹建中国电报总局。

    修铁路,更是一段令人哭笑皆非的血泪史。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史学家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认为,“事实证明,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而其棘手,不是因为技术有多么的高深、铺设有多么的艰难,而是意识形态上的大是大非。

    从1867年之后,朝廷上下就为应不应该修建铁路吵翻了天。福建巡抚李福泰指责电线、铁路都是“惊民扰众,变乱风俗”的有害之物,而且,修建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惊动山神、龙王的不祥之物,会惹怒神灵,招来巨大灾难。三口通商大臣(专门负责处理与北方“外夷”包括通商在内的各类交涉事宜)崇厚奏称,“铁路于中国毫无所益,而贻害于无穷。”江西巡抚刘坤一认为“以中国之贸迁驿传”,根本不需要铁路。甚至连一向通达的曾国藩也认为无论是外国商人还是中国商人,只要修铁路都将使“小民困苦无告,迫于倒悬”,结果都是“以豪强而夺贫民之利”,所以不仅不能同意外国人修路,而且同样要禁止中国商人修路。1867年6月3日的《纽约时报》就曾引用一位叫阿尔伯特·毕克默的美国观察者的话,一针见血地说,“实施这样一项伟大工程的最大障碍只能是清国人民对所有外国人所抱持的敌意,以及他们自己的迷信思想。”如史景迁所评论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它们长长地切开大地,破坏了正常的节律,转移了大地仁慈的力量,它们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了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也是说,该不该修铁路的争议点发生在两个地方,一是挖铁路会不会惊动祖先,二是会不会破坏千年的农耕经济模式。

    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虽然只有14公里长,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清廷委派官员与英国驻沪领事谈判购买吴淞铁路事宜。怡和开价30万两,中方官员费尽口舌,最终以28.5万两成交。铁路转手后,清廷当即宣布将之拆毁。那些拆下来的铁轨枕木后来又经历了一段十分离奇的千里流浪记,它们先是被洋务派的刘铭传带到台湾去铺成了一条铁路,继而刘调回内地,铁路也随即又被拆掉,枕木们被北运至旅顺口军港,修了一段炮台运送炮弹的小铁路,到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期间,铁路被炸毁,这才算是彻底了事。

    1880年底,修建铁路之议又起。刘铭传在李鸿章的授意下写《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再次提出修建铁路的主张,并认为这是自强的关节点。刘折中具体提出应修从北京分别到清江浦、汉口、盛京、甘肃这四条铁路。如果因为经费紧张,不可能四路并举的话,可以先修清江浦到北京线。李鸿章则随后上了一份长达四千言的《妥议铁路事宜折》,他十分激动地写道,“士大夫见外侮日迫颇有发愤自强之议,然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欲自强必图振作,而议者辄斥为喜事。至稍涉洋务,则更有鄙夷不屑之见横亘胸中。不知外患如此其多,时艰如此其棘,断非空谈所能有济。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以自强。”他还鼓励朝廷说:“臣于铁路一事,深知其利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简介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目录 > 第一章 1870年:未死将生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