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1958年:赶英超美
望。”问到冶金部部长王鹤寿,他说,“主席只要下了决心,我们可以动员全国的力量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实现这个目标是可以的。”

    最后问薄一波,薄出了一个破釜沉舟的主意,“我建议把1070登报,登报以后,大家都看得到了,义无反顾,就会努力奋斗。”毛说,这是个好主意。

    尽管所有大将都立下了军令状,毛泽东还是有点不放心,毕竟只剩下四个月,任务才完成三分之一。他念了一句古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提醒在场各位,“钢铁尚未完成,同志仍须努力。”

    同工业书记们谈话后,毛泽东对陈云说:1070看来还是可以的。陈云把王鹤寿和袁宝华找来谈了一次,他说,“究竟怎么样,你们算个细帐给我,毛主席那里不能算细帐,在我这里你们算个细帐。”袁、王两人当即把数字细细算了一遍,从现有的基础能生产多少,新建小高炉能生产多少,所有的生产能力还都打了折扣。这样一路细算下来,连谨慎的陈云也觉得,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9月1日,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公报,同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四天后又发表社论《全力保证钢铁生产》,号召与钢铁生产无直接关系的部门“停车让路”。

    就这样,一个全民炼钢的高潮被掀起了。全国各地建起了数以十万计的小高炉,人们满怀热情地日夜炼钢,很多人把家里的铁锅、铁盆、铁门把等都捐献了出来,倒进火红的炉膛中。从当年的报纸中,仍能读出那份难以想像的狂热景象。

    8月22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很抒情的小特写:月光下,一片叮当之声。我一口气穿过了几条大街和小巷,看到家家都在敲碎碗片。我问一位老大爷,“你敲这干吗?”老大爷回答说,“做耐火砖呀!”说罢用手指指月光下的红字标语,一字一字地念道:“全党全民动手大办钢铁工业!”老大爷接着说,“我们泰州市计划要造300个高炉,20天内就要全部出铁呢!造高炉就要耐火砖,现在我们每家计划要交6斤碎碗片敲成的细粉,可单是前四天我就敲了20斤。我和我的小孙子要争取交60斤呢!”老大爷停了一会,转过脸来问:“小牛你能保证吗?”在旁边筛粉的小牛,大声喊着说,“爷爷,能保证!”

    9月28日的《工人日报》报道,“鞍钢二钢厂发射高产卫星,九座平炉一日炼出7030吨钢”,他们的经验是“工人们在溶化时间冒着高温往炉里吹压缩空气,用大铁梆来回搅动提高温度。”该厂的钢水罐只有20个,一班出九炉钢,需要27个罐,修罐工人在“出钢就有罐”的口号下,勇敢地跳进火红的钢罐里去,防热服被烤的冒烟,鞋底被烧的直响,汗水直流,不顾一切的进行抢修,使修罐时间由一小时缩短到二十多分钟,保证了平炉生产。鞍钢经理袁振还写了一首“有胆就有产”的诗歌:“人有多大的胆,钢就有多大的产;二炼钢有那么些胆大包天的好汉,又放了个卫星上天;同志们,有了六千就不愁七千,有了七千就一定会来八千,有八千就一定会来一万……”当时,中国人对苏联造出了人造卫星十分羡慕,于是就把高产的典型都称为“放卫星”。

    《光明日报》报道了教育界的炼钢热潮,10月4日的报道称,开封师范学院和河南医学院两校停课炼钢,日夜鏖战,仅用24小时就炼出优质钢17吨,一个叫闻传烈的教授把自己家里烧饭用的破煤火炉来抬出来支援炼钢,别人说他年纪大,冬天还要烤火,他坚决地说,“烤火是小事,炼钢才是大事。”23日,该报报道四川农学院的师生在“分秒必争,斤两必抓”的口号下,对本单位和自己家里的东西,进行了翻箱倒柜的清理,一周时间里捐献了“废铁铜”12吨半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简介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目录 > 第二十五章 1958年:赶英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