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六章 爬满虱子的“盛世”绸缎
一是扩大对华贸易的市场据点,二是找到能赚更多钱的对华商品。

    在一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生意一直很清淡,1698年,英国人又跑到华东的宁波设了一间贸易办事处,想到华东市场碰碰运气,可是生意还是不好,因为宁波附近的江浙地区正是帝国纺织业的中心。一直到1750年代中期,东印公司的来华商品仍然无法真正打开市场,1754年,到达广州港的商船有27艘,到1757年就降到了7艘。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东印公司派出洪仁辉(JamesFlint)到宁波港从事茶叶和生丝生意。洪仁辉是英国人,从少年时就被派在广州当译员,粤语、福建话和官话都说得很流利。在他的努力下,浙江对外贸易日增,这影响了粤海关的税收,两广总督提出强烈反对。清政府先是把浙江海关的关税提高了一倍,可是仍然无法遏制英商北上的冲动,于是,在1757年,乾隆下诏关闭浙、闽、江三地海关,指定距离帝国中心最为遥远的广州为惟一的通商口岸。

    1759年7月,洪仁辉突然北上到了天津,向朝廷递交了一份告状信,内称,“我系英吉利王国四品官,一直在广东、澳门做买卖,因为商人黎广华欠我本银五万余两不还,曾在海关衙门告过状不准,又在总督衙门告状也不准,还曾到浙江宁波海关呈诉仍不准。今奉本国公班衙派我来天津,要上京师。”乾隆皇帝看到告状信后,认为此事“事涉外夷,关系国体”,特派福州将军把洪仁辉带回广州处理。结果将粤海关监督解了职,查抄黎广华家产以还清洪仁辉的欠款。

    洪仁辉告“御状”竟获成功,这让东印公司大为高兴,于是再派洪仁辉率船去舟山,并申言“皇上天恩,我还要到天津叩谢。”这一回,他终于尝到了“天意难测”的味道,乾隆认为英船“舍粤就浙”是对“一口通商”政策的蔑视,对于洪仁辉“非严惩不可。”他下诏书说,“洪仁辉因系夷人不便他遣,姑从宽在澳门囚禁三年,期满逐回本国,不许逗留生事。”就这样,洪仁辉在澳门吃了三年的牢门饭。替洪仁辉代写呈词的四川人刘亚匾则更加倒霉,他被按了个“为夷商谋唆”的罪名,被即行正法示众。

    因为毛纺织品的滞销、茶叶的刚性需求以及清帝国的强硬,造成东印公司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被动的境地。在十九世纪的初期,英国每年对华贸易逆差高达三百万两白银。1781年到1790年期间,流入中国的白银为1640万两,1800年到1810年则达到了2600万两。对华贸易的情势陡变,是从鸦片贸易的兴起才开始的,这当然是后话。

    对洪仁辉事件的处理,表明朝廷在“一口通商”政策上的决心,外国商船从此不再尝试北上。而这一政策也让中国自宋元以来所形成的外贸格局陡然改观,繁荣数百年的泉州、宁波等海港城市迅速萎缩,广州一港独大,风光无二。

    与此相关的是,早已初成气候的十三行商人迅猛壮大,他们初则偏居南国一隅,随着外贸规模之扩大,渐渐成为一个足以与晋商、徽商相抗衡的重要商帮。

    在十三行历史上,出现了众多杰出的、具有国际视野和运营能力的外贸商人家族。在早期,声名最隆者,是潘启家族和他的同文行。

    潘启(1714-1788),又叫潘振承,是福建漳州人氏,早年家贫,靠积蓄购置了三只私人小帆船出南洋做生意,往来三次,稍有积累。后来,他到了广东,在陈姓洋行中做经理,因才干出众,深得主人欢喜,陈氏年衰归乡后,把整个生意都盘给潘启,到30岁那年,他向粤海关申请,开出了同文行。

    从年纪和资历来看,潘启不是第一代行商,不过,正是在他这一辈,把事业做到了风生水起。十三行商人的公行自1720年成立之后,曾经历过几次废立,到1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简介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目录 > 第十六章 爬满虱子的“盛世”绸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