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产业追逐者夏新
    夏新的案例,在缺乏核心技术的国内企业中,不是单独存在的个性化现象,而是国内企业共性的表象;奥克斯造车的草草收场与其高调的进入形成鲜明的对比,企业的多元化扩张之路不能脱离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温州商人对商业气息的敏锐嗅觉使得一个特殊的族群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并成为一次次被讨论的“机会主义”现象。

    “产业机会主义”由于对未来利润的良好预期,在进入前只看到了所谓的外部“机会”,而忽略了自身劣势以及产业潜在的“威胁”。进入后,由于竞争态势的急剧变化甚至宏观环境的演变,而使得产业赢利性大大降低、赢利面普遍减少。“夏新、奥克斯”们在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所造就的“产业机会主义”盛行的土壤中,不是机会主义的开始,也不是机会主义的结束。

    下一步,“夏新电子”究竟想干什么?没有人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难题,恐怕连“夏新电子”自己也说不清楚,实际上,夏新的产业发展理念中,设置了一个3C的大篮子,如果再来一个其它的市场机会,夏新可能也不会放过。

    与这个浮躁的时代相应的是太多的投机热情充斥了太多人的头脑,许多企业不懈地追逐“新兴产业”,但每一个成功并不是下一个成功的基础。夏新电子(600057)是这类企业的一个缩影,夏新电子上市七年,其业绩已经经历了两次先盈利后亏损的轮回。夏新电子的决策人士曾说,任何企业都应该做产业的投机者,因为每个产业都有兴衰,企业只有把握住产业机会,才能创造财富和价值,因此是否能抓住机会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但问题是,这类中国企业持续不断的产业追逐的最终出路在哪里?

    无论是九十年代的录像机热、影碟机热,还是近几年的手机热、汽车热、3C热、3G热、液晶电视热,夏新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热潮。在这些追逐中,有多少是归因于产业更替的必然,又有多少是源于投机者的原始冲动,还有多少是产业之外的另有所图。回顾夏新频繁产业追逐的历程成为解读夏新所呈现出来的企业运作思路的基础性和必要前提。

    而梳理夏新屡次的产业追逐,一部分化为较大规模的实质性产业投入,一部分则表现为仅有少量的投入或基础,实吸引眼球制造概念的传播。这成为分析夏新纷繁的产业追逐的一个基本线索。

    追逐开始的地方

    夏新最初进入的录像机行业注定了它会进行产业更替,但是,不幸的是,在这一点的必然性使夏新的企业性格里却衍生了不断追逐产业的投机惯性。

    成立于1981年的夏新最初的业务是组装一些电子产品,主要是黑白电视机等。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生产电视机的企业,夏新一直未能将其品牌做得足够响亮,其主营业务也一直未能明确界定,企业规模也一直比较小。直到1993年,趁着录像机热,夏新开始进军录像机行业,并成为为数不多的国家定点录像机生产企业之一。

    在录像机市场开始企稳的夏新开始寻求进一步将企业做大的机会。上市成了夏新是时的选择。1997 年4 月由厦新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租赁有限公司、中国电子国际贸易公司、厦门电子器材公司、厦门电子仪器厂、成都广播电视设备(集团)公司等六个股东共同作为发起人,经中国证监会(1997)176 号文批准,以向社会公众募股方式设立厦门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原为1.87亿。

    录像机在中国市场短暂产业周期注定了夏新必须寻求新的产业机会,由此夏新开始了追逐产业机会的历程。1997年上市后不久,夏新意识到迅速崛起的VCD将是录像机的终结者,并成为众多VCD产品淘金者中的一员。一年之后,在夏新转型生产影碟机获取了上市后的第一桶金,1998年夏新每股净利润高达1.02元。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二辑):“产业机会主义”的前世今生简介 >案例(第二辑):“产业机会主义”的前世今生目录 > 产业追逐者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