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美特斯·邦威:该不该放弃“虚拟经营”?
产休闲服装,产品面向工薪阶层,实行薄利多销。

    在“虚拟经营”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不能虚拟的,那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而决策者的创新精神、经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员工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都是虚拟经营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然而美特斯·邦威在虚拟经营的道路上恰恰在这一方面一直经受着折磨,根据媒体报道和相关资料显示,短短的十年发展之中,美特斯·邦威先后发生过多达六次的人事震荡。

    但是,周成建也不无忧虑的看到,相比于国内加工企业来说,那些长期为外资OEM的企业在长时间接触国外企业过程中,对流行趋势、管理模式、面料信息有更多把握,一旦它们自创或收购品牌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内销市场的竞争也将加剧,甚至这一企业优势转化将带动国内服装品牌市场新一轮的竞争。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至少有三成外销服装正在大量回流至内销市场,美特斯·邦威这样的国内品牌所承载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2002年,从9月开始,短短两个月里,19位经理人相继从美特斯·邦威离开,职位涉及商务总监、设计中心主设计师、财务总监等重要岗位。这批人都是当年加盟邦威的,他们大多有比较高的学历,有外资企业工作背景,有的甚至是“海归”。美特斯·邦威遭遇第四次人事震荡。这次人事动荡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1996年,刚刚创立两年,正在探索“虚拟经营”,向现代企业过度时期的美特斯·邦威,和周成建一起创业的洪伟、李峥二人分别负责销售网络的建设和产品开发,他们可以说是周成建的“左膀右臂”,但两人在这一年3月一起从美特斯邦威出走,加盟另一家休闲服企业高邦集团,美特斯·邦威集团遭遇第一次人事震荡。

    伴随“虚拟经营”的人事纠葛

    小裁缝,从1986年出发

    1992年,来自福建石狮的风雪衣、夹克衫,席卷了温州的服装市场。商人的敏感让周成建抓住了市场机遇,他开始根据行情改做这类服装,而就在这个时候,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机遇也来了,当时一个东北老板一次性向他订购了300件服装,一个小作坊,得到这么一个大定单对于经营者无疑至关重要。有保证的产品质量为周成建打开了市场,客户一个接一个,订货量从300件又增到几千件,一年下来,赚了几百万元。这样,周成建初步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1998年,遭遇第二次人事动荡后,周成建痛定思痛,采取了一个大动作:拿出300多万元,买了20套商品房分给20位业绩突出的外地员工,并给他们办好产权证。周成建希望借此建立自己在员工中的信用,让他们信任和认同自己,觉得企业是有希望的。

    周成建对“虚拟经营”有个十分直接的表达:“虚拟经营说白了就是借力,它能避开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走专业化分工之路,把生产社会化,把市场社会化。”认为“虚拟经营”运作方式的高度弹性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经营风险:旺季能满足供货,淡季又不用为赋闲的设备和工人操心,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或者战略目标有所改变,只需要通过解散原有虚拟组织,组成新的虚拟企业,就可以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一般情况下,在推行“虚拟经营”的企业看来,传统企业所具有的相当规模的资源,如厂房设备等实物资产,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显得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实物都会折旧,甚至还可能成为企业负担,所以,企业生产通过外部采购、远程合作等方式交给市场上更为合适的企业去完成,可能是市场致胜的法宝之一。

    通过品牌店的扩张建立,以及在设计开发上的大笔投资,美特斯·邦威试图想在“虚拟经营”中牢牢控制其产业链附加值最高端——品牌、设计领域。国内服装行业界,在娴熟运用“虚拟经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三辑):返回原点简介 >案例(第三辑):返回原点目录 > 美特斯·邦威:该不该放弃“虚拟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