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中德隐形冠军比较
000人。

    中国市场表现

    普茨迈斯特的产品早在1970年代就通过香港的代理进入了中国市场。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普茨迈斯特和另一个德国品牌施维茵为代表的进口产品占据了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的绝对话语权。不过由于价格太高,那时候混凝土泵的需求量比较小。

    谨慎的德国人真正在中国建立子公司的时间有点晚,那是在1995年底。随即,普茨迈斯特在上海松江建立了它的全球第三家生产厂,表明它对迅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重视。然而具有反讽意味的是,恰恰从这个时候起,中国本土厂商的力量开始以更快的速度膨胀。所以尽管普茨迈斯特在中国的销售额在随后的几年里有所增长,但是市场占有率却一直面临下降的趋势。到2004、2005年,普茨迈斯特在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的份额大约退守到6%~8%1,而且主要集中在高端的泵车产品上。

    事实上,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的“大冠军”卡特彼勒(Caterpillar)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就非常类似。尽管20多年来卡特彼勒在华投资业务的收益持续增长,但占有率并不高。2002年,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足6%,与卡特彼勒在全球31%的市场份额极不相称。下表大概反映了这种反差的原因:一方面,中国市场大量的工程企业都还属于价格敏感型的用户,国际企业过于高昂的价位令它们难以承受;另一方面,许多国际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市场营销能力恐怕还有待提升。

    2004年普茨迈斯特的年度报告显示,这家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唯一出现销售负增长的地区就是以中国为主的远东地区。销售额比上一年度下滑了大约1/3。年报中对此的解释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基础建设的“冷却政策”(cooling off)。而根据一些证券分析师的说法,当年国内混凝土机械市场的容量也确实有所收缩,但是幅度只有5%左右。这说明高端的外资品牌在面临东道国收缩性经济政策的时候遭受的打击格外沉重。

    事实上,同一年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机械产品虽然增幅有所放缓,但是由于采取了非常积极的营销政策,所以从市场地位的角度来看,反而相对受益。它在拖泵和泵车市场的份额分别从2003年的20%和40%上升到2004年的23%和50%。

    全球市场表现

    在全球市场上,两家公司的相对市场地位则完全颠倒过来。

    普茨迈斯特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长期高达40%左右,而且90%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海外。2004年,欧洲(除德国以外)和北美市场的业绩贡献最大,占到总销售额的大约3/4。而远东、近东和“其它”(非洲等)市场的贡献相对小。这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质然而高价的“德国制造”在客户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新兴市场”上竞争力相对弱。

    三一重工在公司大约3年后开始国际化的尝试。第一步是在香港成立子公司开展租赁业务。2000年初正式成立国际部,逐步推动出口。虽然最近几年每年的出口额都在成倍地增长,但是绝对规模仍然不大。2004年的出口额为1400万美元。2005年截止12月份达到2300万美元。即使如此,占其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仍然不到10%。而公司在全球混凝土泵送机械市场的总占有率也大约在10%以内。

    恰恰与普茨迈斯特相对应的是,三一目前主要的海外目标市场集中在印度、非洲、东欧等发展中地区。2005年三一重工最大的一个海外订单——价值500万美元的74台80C拖泵——来自于西非国家安哥拉。该国也是这一年所有中国工程机械厂商最热衷的出口市场。

    国际化还是全球化?

    普茨迈斯特和三一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四辑):营销世界杯简介 >案例(第四辑):营销世界杯目录 > 中德隐形冠军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