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中国企业家要像李嘉诚那样思考大策略
前景极为不利。然而,采用了业务“全球化”的策略以后,“和黄”能较好地协调新项目与现有项目之间的关系,并能有效地控制新投资项目的发展步调,从而确保整体赢利不会因为新项目而有太大的跌幅。

    “和黄”电信业务的战略思维可以总结为:在未发展的新兴市场,如印度、阿根廷等,“和黄”继续利用2G技术带来较高的赢利增长;在逐步走向成熟的市场,如香港地区和以色列等则由2G逐渐过渡到3G;而在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如英国、瑞典等则全力开展3G业务。这个策略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利用2G成熟技术所带来的赢利支持新兴3G技术的巨额初期投资和亏损。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策略使得不同地区间互相支持,而且可以透过延长每种按术的赢利期限而进一步支持3G的发展。

    策略三:始终策略性地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

    “长江集团”一直都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而且集团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都比同行业公司要好。正是因为集团稳健的财务状况,所以当好的投资机会来临时,集团比潜在竞争对手更有能力去把握机会。事实也证明,因为稳健的财务状况策略而把握到的机会,都是对集团的业绩有正面帮助的。

    <h4>长江集团及其各子公司的稳健的财务状况</h4>

    自1977年开始,“长实”的负债比率一直下降,近年来始终维持在一个较平稳的水平,介于0.2与0.3之间。比起同业的“新鸿基”,大部分时间里“长实”的负债比率也较低。

    至于集团另一成员“和黄”,其负债比率也一直维持在稳定的状态,介于0.4至0.6之间,比起同业的“怡和”、“太古”,明显较低。

    “长江基建”的负债比率在1996年至2001年间则介于约0.2至0.5左右,财务状况尚算平稳,比同业的“合和”、“新世界基建”,则明显地比较优胜。1996年至2001年间,“长江基建”的负债比率基本上每一年都比他们为低。

    因为有稳健的财务状况,集团各子公司有能力或比对手更有能力把握时机去完成好的交易。我们以1979年“长实”成功收购“和黄”的实例为证:

    1979年9月,李嘉诚以6.39亿港元成功收购22.4%“和黄”股权,成为首位控制英国“洋行”的华人。其成功原因有几个:首先,当时“和黄”因扩充过度,财务出现困难,手上只拥有700万港元的流动资产净值。再者,“和黄”大股东之一的“汇丰银行”因为要收购“美国海洋密兰银行”急需现金,所以有意卖掉手上“和黄”的股份。最重要的是,当时“长实”的财务状况良好,有能力收购。“长实”在1978年的负债比率只有0.40,比起无论在地产业还是在综合集团业的潜在竞争对手“新鸿基”0.59、“太古”0.64的负债比率,“长实”的负债率都要低得多。

    因此,正是“长实集团”本身稳健的财务状况,令其可以充分把握外来环境优势,完成此项收购。

    收购“和黄”还为“长实”带来其他方面的好处。“长实”收购“和黄”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跟“和黄”的业务性质有关。“和黄”的核心业务有港口及相关业务、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以及电信。根据“和黄”1996年的年报显示,虽然集团从地产业务所得的赢利比上年下降52%,但其他业务的赢利均有增长,令其全年赢利增长26%。由于“和黄”的回报比较稳定,所以收购后对“长实”整体的回报起了一个很明显的平滑效果。若只计算“长实”的税前赢利,其税前赢利增长的波动幅度可以高至100%及低至-80%,跌幅在1997年-1998年间尤其明显。但结合“和黄”的业绩后,“长实”的税前赢利增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七辑):总裁检讨书简介 >案例(第七辑):总裁检讨书目录 > 中国企业家要像李嘉诚那样思考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