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二、李嘉诚:在激进的年代稳中求进
、加快销售的楼价低价发售策略等。
首先是李嘉诚奉行的“高现金、低负债”财务政策,让长江实业的资产负债率始终保持在12%左右,非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3/4以上。即使在1996年香港经济短暂上扬期间房价随之上扬,长江实业的流动资产净值得到大幅增长,其长期负债仍保持着原有的增长速度,从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长江实业的流动资产得以大于全部负债,而正是因为在房价上涨时期保持了较低的负债率,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尽管银行收紧了信贷,长江实业仍成功筹措到了银团贷款并发行票据共融资37.5亿港元,为其保证了不错的现金流,使其用于地产开发的资金相对充裕。
其次来看李嘉诚的股市高位时融资策略。香港经济中常常出现股市与楼市的联动现象,这一现象被通俗的称为“股地拉扯”,即房地产商纷纷上市到股市融资,募集资金后再四处圈地,地价因此被推动上涨,房地产商的市值也随之上涨,房地产商又随之进行增发新股再融资;而在楼市的销售上,高地价推动现售房价的上涨,房地产商从中赚取丰厚利润,而这又进一步推动了股价的上涨,从而形成股市与楼市的互相拉动。这种现象的一个结果可以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香港股市中看到,1995年年初香港恒生指数为6967点,1996年年底达到了13203点,涨幅高达89.5%;与之相对应的是,从1995年年底开始,香港房价回升后几乎每天都创出新高,1996年7月~1997年7月一年间,上涨幅度超过50%。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长江实业1996年实施股本融资,募集资金51.54亿港元。同时通过附属子公司向少数股东发行股份的方式,募集资金41.78亿元,通过融资使长江实业的原本净现金流入由负数转为正数。这同样使其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市场银根收紧之后,仍然拥有着不错的现金流。
再看李嘉诚的楼市低谷时逆市扩张策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由于长江实业几乎未拥有港岛中区等优质地段的物业,销售收入长期以来以房地产开发销售为主,而非采取香港地产商常见的“地产开发+地产投资(物业出租)”的经营模式,但亚洲金融危机为长江实业的盈利模式带来了转变机会。1998年,以住宅地产为主的长江实业突然加大了对出租物业的开发,使1998年的固定资产较1997年增加了423%。虽然出租物业此时处于调整期,但相比住宅市场,其需求相对稳定,可以为企业提供可靠的租金收益。另外,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长江实业退出了基建业务,相取代的是发展酒店和套房服务业务,这同样为企业提供了稳定性收益,并降低了由于物业销售不稳定所带来的波动。再有,在危机时期,长江实业利用竞争者减少带来的机会,逆市扩张,大肆竞标拿地。两个典型的案例是,1998年1月,香港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相继出售位于沙田马鞍山的一块酒店用地和位于广东道前警察宿舍的住宅用地。香港地政总署对前者的招标售价估计应为10.56亿港元,但由于竞标者仅有包括长江实业在内的两家,最终长江实业仅以1.2亿港元的最高投标价中标,而这相当于楼面价2150港元/平方米。后者也因类似的原因,以长江实业为首的财团仅以28.93亿港元的标价就取得了原估价总值超过40亿港元的地块,这一楼面地价仅相当于2840元/平方英尺。
最后是楼价的率先降价销售策略。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香港楼市几近停滞不前。而长江实业开发的鹿茵山庄的第一次开售时间,恰好正值此时,一开始长江实业按照原定的分层单位约12000港元/平方英尺、独立洋房约16000港元/平方英尺的高价,进行的内部认购出售情况一般,于是决定推迟4天公开发售,并宣布降价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