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二、李嘉诚:在激进的年代稳中求进
个经济气候出现问题时,那些灾祸中充满的机遇,才会垂青于你,李嘉诚显然深知其味。
之危机背景
李嘉诚进军房地产业,肇始于取得“塑胶花大王”称号之际,在此之前,房地产业在香港并不为很多人所看好,航运、贸易、工业为当时的商业主流,但随着香港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口由1951年的200万骤然增多至20世纪50年代末的300万,市场对办公写字楼、商业店铺、工业厂房和居住房屋的需求不断上涨,但此行业的不被看好,导致房屋增加量跟不上需求量,数年间,香港一直闹房荒。这在李嘉诚从事的工业行业带来的影响也相当明显,由于香港工业化进程出人意料的迅速发展,工业用房尤其显得短缺,这常常出现厂房物业主只肯签短期租约,续租时便趁机抬价,用户苦不堪言,作为一间发展迅速的工厂厂主的李嘉诚同样深受影响,苦恼不已。
为了摆脱物业商的倾轧,以及对香港房地产业广阔前景的洞察,一个想法闯入李嘉诚的头脑:我为什么不可以做地产商?这一想法很快就付诸实施起来。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工业区购地兴建了一座12层的工业用大厦;1960年,又继而在香港柴湾兴建第二座工业大厦,这两处工业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在此期间,不但自己的工厂用房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让李嘉诚因此获利甚丰。有资料显示,1959年,香港工业用地仅每平方米104.85港元,而到1980年,已上升到每平方米29549.03港元,升幅达280.8倍。但在此期间,香港的房地产业却是一波三折,风云不断,面对这些危机,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灾难,对李嘉诚来说,却是对机会的准确把握,透露出其过人的商业智慧。
首先是银行发生挤提风潮。1961年6月,潮汕籍银行家廖宝珊的廖创兴银行,因其购买大量土地兴建楼宇,而投资地产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储户存款,导致储户存款被掏空殆尽,引发储户挤提事件,廖宝珊本人也因此次风潮而突发脑溢血猝死,这让同为潮汕人的李嘉诚觉察到了投资地产的某种风险,但这次事件在香港银行和地产业均未得到重视。
到了1962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筑条例,并决定于1966年实施,这让手里握有土地的地产商为避免新条例实施时产生损失,纷纷赶在1966年前大肆建造地产,以求脱手,这带来一轮香港地产投资热,众多银行为求能在这轮热潮中分得一杯羹,也介入进来,为地产商提供贷款,采用按揭制,甚至直接投资进行地产生意。一时间,房地产炒风空前,职业炒家应运而生。1965年,香港小型银行明德银号因参与房地产投机,造成流动资金匮乏,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因发生挤提而破产,它的破产进一步加剧了储户的恐慌心理,挤提风潮爆发,并迅速蔓延到其他银行,造成广东信托商业银行倒闭,以及包括恒生银行在内的诸多银行陷入危机,银行危机虽然在后来被香港政府采取非常措施得以遏制,但在其危机影响下,炙热的房地产业一落千丈,低价楼价暴跌,靠银行支撑的地产商纷纷破产,血本无归者无数,香港地产业一片萧瑟。在此过程中,长江实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造成一定的损失。
到了1966年年底,香港楼市开始回暖,地产业出现新的曙光。但在此时,中国内地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冲击到了香港,引发香港出现反英情绪,1967年,英方的暴力镇压触发了香港历史上的“五月风暴”,加上出现了“中共将武力收复香港”的传闻,导致香港出现二战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潮,大量房产被移民者贱卖,新建的楼宇更是无人问津,刚刚复苏的房地产业再次陷入低潮,地产商们焦头烂额,不知所措。拥有数个物业的李嘉诚同样忧心忡忡,时刻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到了是年8月,李嘉诚渐渐